1、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郭宜之 读完此书已有大约一个月,想写一篇读后感,却一直无从下笔。具体的知识点,我只是读者、不是专家,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为好。 直到今天,和朋友谈到孩子之间闹矛盾、孤立人等等。家长都希望让孩子的环境越接近理想状态越好,但我不赞成成年人过多干预。 童年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期当然,机遇与风险也并存。儿童恰恰是比较真实的,便于小孩理解人性,学习生存规那么。而成人过多的干预就太复杂,超出孩子理解能力。早慧的孩子大多心理上有隐疾,理由很简单人的精力有限,这里强了那里就弱了。最好的是自然的、符合规律的。长远看,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恐惧与依赖譬如家长的干预(甚至
2、动用社会力量与手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他们同龄人之间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与其强行干预,不如利用好机遇,同时在风险出现时防止其现实化,足矣。让孩子适当承受一点挫折并表现出来、转变过来、成长起来是好事,也恰恰是建立互信的亲子关系的一个机遇。 出于爱,家长当然想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己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的能力。家长管不了一辈子,激发孩子内心原动力、培养孩子自身能力,或许是更重要的这才能伴随孩子一生。 更大程度上,孩子长大要面对的是一个远不完美的世界,家长自己都身处其中、甚至自顾不暇。所以我觉得最迟至孩子青春期,应该开始准备面对面对这些真实的不完美。 引申开
3、去,还想谈谈家长。爱或许是行动的动机,但是缺乏以单独证明行为的正当性。爸妈是为你好这种话,想必很多人从小到大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是光有善良的动机是不够的,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全面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恰到好处的执行。而这些,做家长的恰恰需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掌握多少。 如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所言,很多家长外表上看、或者说在意识层面,行为的动机是爱;而在潜意识层面,其行为,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那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的本能,故如此行事无可厚非,但是却正常而不正确,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如书中所言,常见的一个例子,便是夫妻感情不好、于是转而一切为了孩子.在家长高呼都是为你好的时候,他们恰恰无视
4、或者掩盖了他们决策时为自己盘算的一局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局部人善于骗人,大多数人善于骗自己这恰恰是局部真相法(halftruth),一种常见的欺骗策略。忘掉道德教条和说教,专心研究具体问题,根据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办事,恐怕比按照自己的本能去行动更必要却也更难那得学多少东西、花多少心思啊。 这时候有些家长会反思自己,而另一些还是有话说的。咱小时候不也是爸妈糊里糊涂带大的,咱不也长这么大了。哪有爸妈不为孩子好的。又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混淆了。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绝对永恒高度一致,那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怕看到自己的问题,惰于改变自己、总想改变别人,或许也是人心理上本能的自我保护吧。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