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陵铜文化漫谈摘 要: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开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开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铜陵铜文化有其丰富的历史渊源,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基因,弘扬铜文化才能让这座城市永续开展。关键词:铜陵;铜文化;弘扬铜陵是中华民族较早发现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铜的采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三千余年,久盛不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开展离不开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
2、史渊源与文化。先秦时期,荆、扬两州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铜陵属古扬州。经过文物普查,在铜陵境内发现大量古代炼渣,初步估计现存总量约有200万吨,假设按115的铜、渣之比推算,至少已生产了10万吨以上铜料,铜陵古铜矿采冶规模可见一斑,当之无愧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铜产地之一1。铜陵师姑墩遗址的发现是一次皖南青铜历史的揭秘之旅。2022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铜陵师姑墩遗址被意外发现。师姑墩遗址位于铜陵县钟鸣镇东部,遗址四周丘陵环绕,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分四处,每个区域相邻700米。该遗址群相对独立于周边遗址,发现有陶器及一批与青铜有关的器物和铜冶炼原料等。考古专家根据发现的铜料、燃料
3、、铜渣、铜器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商周时期铸铜痕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开掘简报显示,该遗址冶炼与铸造活动共存,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开始,西周中晚期最为兴盛,持续到春秋早中期。据此,铜陵地区先人铜采冶铸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2。在铜陵近郊的竹丝墩遗址上曾出土过饕餮纹爵、饕餮纹斝,时代为商代前期。从器物含铁量较高的特征判断,当为铜陵本地所铸。铜陵木鱼山冶炼遗址出土的冰铜锭,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树轮校正年代3015年,
4、相当于西周早期,这将冰铜锭采冶历史文献记载的宋代提前到西周早期3。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一个青铜的亘古记忆。清理出的竖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撑结构,有半框式和方框式两种。竖井井筒采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结构,支护立柱的顶端均为丫形接口,巷道两侧及顶棚用木棍、木板护帮,有的用竹席封顶,采矿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层开采。矿井中还发现有铜凿、铁斧、铁锄、木炭屑、竹筐、木桶等一批采掘工具及陶制生活器皿。该遗址的年代始于春秋,下限不会晚于西汉。而且当时的采矿活动最初应是露天开采,再沿着矿脉凿开继续深掘,估计当时的工匠们已掌握了“火爆法采矿技术。金牛洞遗址仅为凤凰山古矿冶的一个采矿场,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和万
5、迎山都曾发现过不少古代采矿井巷,其时代跨度从春秋至西汉。西南面800余米处的万迎山古代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2平方千米。此外,这一带还出土过铜锭和石质铸范,可见凤凰山古矿区当时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铜工业区4。为了向人们展示中国古代铜矿采冶技术,开发以铜为主的人文历史景观,1992年,铜陵着手对金牛洞遗址进行修复保护。修复后的金牛洞遗址气势宏伟,象征着1992年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铜色铁链相连,一棵棵翠绿的松柏簇拥,将遗址紧紧环抱,展现出古铜矿遗址特有的凝重和庄严。入口处正中重达2吨的铜牛雕塑,花岗岩基座上镌刻原文化部长朱穆之先生题写的“金牛洞古采矿场七个嵌金大字。北面是遗址陈列馆,西南面沿相
6、思河岸建有题词廊和铜陵地区矿物岩石林。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我国继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第二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现已成为古铜都一个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遗存丰富,场面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不仅是古铜都铜陵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也是我国有一定代表性的重要古铜矿遗址。一块块铜炼渣,经过岁月的淬火,以粗糙、坚硬的表情静默着,却展示着风雨千年的奇觀。罗家村大炼渣,位于铜陵铜官山北侧的罗家村南水沟边,此地所见炼渣为褐色,近方形,呈巨石状,直径约有1.2米,厚度为0.8米以上,沿沟边暴露。近年来,铜官山及其周围一带曾陆续发现许多采掘遗迹,
7、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5平方千米,估计在20万吨以上。炼渣是古代炼铜的主要遗物之一,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炼铜采用地面竖炉,燃料主要是木炭,炉的容量有限,炼渣多呈蘑菇状。汉到唐宋时期,由于燃料更替和鼓风设备的改进,那么由地面竖炉改为地炉,炉体增大,在炉前开沟放渣,炼渣一般为条块状。罗家村大炼渣的形成正是这种地炉屡次放渣烧结所致。史料记载,铜陵“齐、梁之代有梅根冶,以烹铜铁;唐代诗人李白曾以“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的诗句描绘铜陵当时宏伟壮观的矿冶场面。而千年炼渣以无言的姿势诉说着千年炉火的传奇。这些遗址中的大型渣群,是探索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古代冶金活动的重要资料
8、,是中国古代冶铜术高度兴旺的实证。汉末到唐宋的重要铸钱场所梅根冶和永丰监。自西汉设置唯一的铜官起,六朝著名的梅根冶、唐代的利国监、北宋的永丰监、清代铜官监等历代官方重要的采冶机构都设在铜陵,铜陵一直是朝廷采铜铸币的中心。自唐朝起,铜陵地区设置了义安县,唐代铜陵采冶铜业日渐兴盛,攻山取铜,达十万之众,区内古人采冶铜遗址遍布,老窿、废矿堆随处可见,可见当时开山冶铜之规模。永丰监是宋代设置在铜陵的又一重要铜矿官冶机构。北宋至道年间,官府在铜陵设置永丰监,以铸铜钱,成为当时四大钱监之一。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至道二年(996)诏以池州(铜陵旧时所属)新铸钱监为永丰监,岁增数十万缗。咸平三年(1000)
9、五月,饶、池、江、建等州岁铸钱一百三十五万贯。5铜陵永丰监的设置,贯穿宋代200多年,为当时全国的重要铸钱场所。铜陵境内采冶遗址点多面广,内涵丰富。境内现存先秦至唐宋时期古代铜矿遗址60多处,分布范围达600多平方千米,源远流长3000多年。延至清末,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铜官山矿权运动,爱国人士经过长达10年的斗争,废除了英商凯约翰与安徽省中丞聂仲芳所订开采年限为100年的不合理合同,从英侵略者手中收回了铜官山矿开采权。1950年1月,中央决定大规模建设铜官山铜矿。经过几年建设,到1956年,铜官山铜矿形成坑下与露天联合开采、日采选能力3600吨、年产粗铜1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新中国第一座自行
10、设计建设的大型铜矿,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都出自铜陵,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铜工业基地和中国铜工业的摇篮。铜文化已经成为铜陵城市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现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已连续举办13届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成为安徽省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召开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论坛学术会议,以弘扬铜文化为契机,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全国青铜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平台,进一步稳固古铜都铜陵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城市离不开文化,城市的灵魂是物化背后的文化生命。在城市建设
11、中,突出铜都特色,提高铜文化品位。遍布街头的城市雕塑,被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誉为“铜陵现象。弘扬铜文化,做大铜经济,文化旅游方面,市内有20多家铜工艺品厂,开发出数百种铜工艺品和铜产品,铜工艺美术品源源不断流向国内外市场。铜陵铜文化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梳理城市人文记忆,无疑对人们了解这个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引领我们穿越銅陵3000多年的铜文化历史,走进星光闪烁的先秦井巷,触摸炉温犹存的汉唐炼渣,拾撷吉光片羽的铜工艺,感受火光璀璨的铜工业,体验着丰富的铜文化之旅。参考文献1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国古铜都铜陵:矿冶专辑:第六辑M.铜陵: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开掘简报J.考古,2022(6).3铜陵市文管所.铜陵文物工作二十年M.铜陵:铜陵市文管所,1998.4马承源.青铜文化研究:第一辑M.合肥:黄山书社,1999.5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