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788320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小戏之危经验交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戏之危经验交流 戏曲在古代文化中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民间戏曲又等而下之,最底层的当然是民间小戏。在中国戏曲开展史上,民间小戏是怎么也绕不开,回避不了的。对于民间小戏价值的认定比较多的是它对于大戏形成的历史作用,即所谓小戏的“初级形态是大戏“高级形态的根底。确实,小戏的这一作用对戏曲开展的推动是非常显著的,因为有大戏,有南戏、杂剧、传奇等规模戏曲的出现,戏曲从文学到表演、音乐蔚为可观,表现力更强,造就了古代中国戏曲的繁荣和辉煌。在历来的研究中,这是小戏最为人所乐道的,也是事实。但是,小戏的形态价值不局限于它是戏曲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过渡物,它本身的存在和开展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而人们所以忽略和漠视小戏的这种自身的形态价值,还是基于一种大戏“正统、“正宗的观念。事实可能是,任何一个时期小戏的开展状况都是最活泼的,这是从排斥小戏的文献记载中也可以导出的结论,只是小戏的如火如荼很难以正面姿态进入“史官的视野和记录中,因为民间是不具有这种话语权的,所以地道的“民间是被忽略的。 戏曲的产生形成要回溯到民间小戏,戏曲开展历史被描述成文人的戏曲史,民间被边缘化,小戏更无地位可言。所以如此,是艺术角度与非艺术角度囿于许多正统的观念使然,是对小戏的艺术价值和地位的一种偏见、歧视。民间生动、活泼的小戏,不仅缔造了中国的戏曲,也书写了中国戏曲开展的历史。小戏与大戏、民间与文人,共同创造

3、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与辉煌。“两小戏、“三小戏等民间小戏,以其短小、灵活的形式和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民间赢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一直活泼,富有生气。小戏有自身的形态特征,也有小戏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大戏、本戏所可以替代的。 小戏不仅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也有许多家喻户晓、成为戏曲经典的作品流传,比方借靴(高腔)、花鼓(乱弹)、走西口(二人台)、打铜锣(湖南花鼓戏)、王小赶脚(五音戏)、打面缸(庐剧)等,这些小戏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趣味性及它们在民间百姓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许多大戏所不可比的。202223年“文化遗产日珍稀剧种展演的27个剧种的剧目亦然。因为形态的差异,小戏与大戏的表现内容

4、、表现方式、表现手段、表现风格及表现规模是不同的,小戏的存在,使大戏可以任意扩延、发挥,而大戏的流行,使小戏可以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地呈现于舞台,“大可以“小,“小也可以“大。彼此交流和融合,互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开展的根底。 小戏有不依赖于本戏、大戏而具有的自我品格,以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它在戏曲史衍进中对本戏、大戏形成的“过渡作用,而忽略了它自身的价值审美、娱乐、艺术和文化价值。不能以大戏、本戏的形态标准要求、衡量小戏,戏曲的开展是多样多元的,而大戏、本戏和小戏无疑是构成戏曲史最根本和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看不到或不能把小戏提升到这样一个层面去对待,是戏曲史的“缺失。小戏是中国戏曲最常态的表演和范式

5、,成认小戏为戏,成认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意味着对以往戏曲史的重新审视,包括戏曲形成的时间和标志物,当然更主要的,中国戏曲的内涵内容、形式形态因此而更觉丰富多姿,戏曲史也可以做到一种真正的回归对民间的回归和对戏曲作为民间艺术本质的建立。 小戏紧贴百姓的生活,形式灵活,表演质朴,故流传极广。也因为它的形式及欣赏对象、流行区域范围等,小戏历史上与现实中生态境况之虞比大戏、本戏还要严重,小戏与小戏剧种的濒灭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民间小戏的保护属当务之急。戏曲保护中民间小戏的生态状况所以如此堪忧,还由于以下几点: (一)历史上,士大夫文人

6、鄙视戏曲,各朝代对戏曲屡加“禁毁,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小戏,如前所述,小戏始终在一种夹缝中生存,依靠其坚实的群众根底,依赖其顽强的生命力,虽打击不断,仍能够生生不息。但缘于官方的重压,小戏受到的打击和挫折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观念上,当代一些人不是基于小戏内容对之加以攻击,而是从艺术形态上认为它属于“低级形态,需要向“高级形态进化,造成人们轻视小戏、小剧种,纷纷向大戏靠拢,这对小戏、小剧种是一种严重的破坏。除内容题材外,士大夫文人对小戏的形式与表演简约也颇为鄙视,当代有的人那么从对戏曲艺术形态完整、成熟的角度对小戏加以要求、标准,因此,戏曲小剧种自主、独立的品格被消解,要么是忽略,要么是拔苗助长

7、。 (三)在当代,小戏与小剧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文革不必讲,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农村乡镇的巨大变化,对根植于农业文明土壤的小戏、小剧种产生巨大冲击,加速了小戏、小剧种的濒灭。“天下第一团主要是小戏、小剧种的剧团,调查中经常会遇到当地唯一剧种剧团解散或将要解散的消息。近20多年来,有的省和地区,小戏、小剧种濒灭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经济开展与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应协调一致,尤其是民间小戏、小剧种的保护已经是当务之急,时不我待。 (四)小戏、小剧种相对流行面不广,形式简单,艺人文化水平较低,多依靠口传心授,组织管理相对松散等等,都使得小戏、小剧种随时可能会轰然塌落,离我们远

8、去。 由此可见,小戏的生态链是脆弱的,“花鼓戏传未卅年,而变者屡矣,本身多变易变,不易捕捉,而环境又在发生着如此巨大的变化,保护小戏、小剧种要看到它们自主、独立的形态价值,还应该注意到小戏、小剧种的生态环境状况。小戏、小剧种不仅与百姓群众的审美、娱乐生活紧密相关,而且与他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小戏、小剧种的产生、开展都与百姓日常的生活、喜庆节日有密切关系,它不是一种仅仅局限于舞台的艺术。小戏的演出常常与地方民俗、祭祀仪式融为一体,这种民俗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的土壤和气候是小戏能够在民间流传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小戏的保护和生态建设中,视野不能局限于舞台,应该看到小戏生存、开展的文化链,它是一个超越戏

9、曲和艺术的文化生态系统。看到并重视这种生态链的保护、建设,对小戏的保护和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戏曲开展到21世纪,可以总结的地方固然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挖空心思地要改造小戏,似乎只有大戏、本戏是戏,是艺术,小戏不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是“替补者,不是艺术,所以竭力做改造的工作,也制造了一些新的剧种,而事实上这些新的剧种较多地脱离了它原来生长的土壤和群众根底,没有那么扎实的观众群体,也失去原有小戏的许多个性特征,而更多流行剧种的共性特点,剧种个性的消解,也是剧种瓦解的开端。对小戏独立品格和艺术价值的忽略、偏见,使小戏一直处于一种压抑、消解的状态。当代戏曲生态的改变和破坏当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对小戏独立品格和艺术价值认识的局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经济迅速开展,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艺术日趋多元,小戏独立的品格和艺术价值应该完整保存、保护和发扬,这是维护戏曲生态平衡的需要,是戏曲开展的需要,是文化艺术开展的需要。对民间小戏的保护和开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生态平衡意义。我们应该从历史与实际出发,铲除那些旧有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第6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