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姓名:学院:专业:学号: 。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本文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并根据我国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特殊性,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法制建设、政府干预、环境保护产业化 前言: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
2、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到达触目惊心的程度。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兴旺、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环境恶化己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开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被单独使用,也常和其他词组合成复合词,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学科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研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
3、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而产生开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
4、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开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1.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开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剧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
5、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23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 1.2.2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
6、河段的水质不能到达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2023,根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1.2.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珍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而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平安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1.2.4噪声和固
7、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又由于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率均较低,多数垃圾只是露天放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了耕地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o亿吨,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1.2.5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
8、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央型方案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此过程中,各种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所呈现的矛盾也愈发加剧。由于政府(环境治理的供给者)和生产厂商(环境治理的消费者)目标函数的差异以及预期收益本钱大小的不同,决定了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开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环境问题固然有其国情、历史、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 2.1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9、的时期,从兴旺国家经济开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开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开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那么是
10、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标准。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2环境立法的滞后 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开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根本上是建立在适应方案经济体制要求的根底上,90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
11、体制要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于受方案经济的影响而长期遵循“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原那么,这一原那么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无视先导性,许多条款明显滞后,甚至与现实脱节,使得市场经济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措施无法可依。同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设时间短,且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是尚未经过、也未有成熟的市场考验;二是有些制度援引或借鉴西方法律体系的内容,很难在短时期完全吻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 2.3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 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尤其是无工商、税务等部门所拥有的查封、冻
12、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等手段,使得环保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只能通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不履行环保法律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普遍感到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权力来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这就决定了环保执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软弱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 2.4政府干预的失灵 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开展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
13、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在此前提下,无视环境而开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开展,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环境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这就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政府负责环境治理与开展经济的矛盾存在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
14、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3.1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15、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气。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3.2强化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中问题题还很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开展战略的提出,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开展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开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要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尽早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管理法以及与单行法相配套的实施细那么:加强地方环境资源立法,使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套,使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防止由于执法机构的职责不清、多头执法而影响执法效力的问题。 3.3改变开展模式,走可持续开展之路 要使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开展,必须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展相别离的误区,确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展不可分的理念。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