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80245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3年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2023.6.20第一章 游戏概述1教育家欧文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2.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根底教育的教育家。3.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是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的代表人物。 4德可乐利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开展感知觉的游戏体系。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6贝特森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 7游戏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8游戏的觉醒理论内驱力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觉醒。 9.“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提示: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

2、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因此,他们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10.认知开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提示: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稳

3、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开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开展阶段相适应。 11.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提示: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主要观点是:1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4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12.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提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的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开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

4、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要途径。13.游戏的涵义。提示: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1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游戏是人类的活动。游戏的性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他们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事物,学到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儿童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印象,通过语言和行动在活动中反映出来,这种活动叫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选择游戏内容,确定游戏主题、角色、开展游戏情节,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的游戏反

5、映的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游戏,因此说,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如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他们常常把印象深刻和感兴趣的事情和现象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文化背景中,成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观不同,在儿童的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的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3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通过想象,积极地、能动地、再造性地反映生活。儿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运用游戏材料和玩具,用新的动作方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如以物代

6、物,以人代人,既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创造性地反映着现实生活。4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游戏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的需要和开展水平,是适应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儿童期正处在身心迅速开展时期,他们的体力日趋增强,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的开展,语言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增强了,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对活动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表现出他们的能力,实现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创造中获得愉快。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因此,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积极的、愉快的活动。 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7、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带有游戏的色彩。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主要是由游戏构成的。成人应当满足儿童的这种爱好,不仅给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而且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的整个生活里。14.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提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根底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那么。游戏能使儿童获得快乐,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到唯乐原那么的自动调节。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满足自身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的愿望。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儿童

8、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游戏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其从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下解放出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弗洛伊德认为,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他人或他物的伤害,可以转移不愉快的体验,从不愉快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游戏的主动执行者,满足自己想成为大人的愿望,从而获得愉快。同时,弗洛伊德还认为强迫重复是唯乐原那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强迫重复,儿童才能逐渐掌握创伤事件。4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儿童自我的开展和逻辑思维的发生,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代替,但游

9、戏的动力特征依然存在于这些活动的潜意识的动机中。15.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奉献与局限性。提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奉献在于:第一,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开展理论的密切结合;第二,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开展的价值;第三,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开展;第四,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故其游戏理论存在如下局限:其一,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色彩,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其二,具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倾向。16.认知开展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1) 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皮亚杰从机

10、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儿童开展过程,提出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同化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就是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集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那么是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二者的差异在于:同化并不改变机体原有的图式,而是把一切新的东西吸收到原有的图式中,不断地丰富原有的图式。顺应那么是改变机体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机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仅要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同化客体,而且也要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

11、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就是儿童适应环境或智力活动的特征。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开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保持这种平衡:或者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这就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或者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超过外部影响而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表现为游戏的特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开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先前存在的认知结构,游戏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图示,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稳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皮亚杰认为,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开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稳

12、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开展主要是起到一种机能练习的作用,所谓机能练习就是稳固、成熟。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儿童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为了使这种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儿童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象征性游戏可以说就是儿童自己创造的、属于他个人的、具有“机动作用的符号系统。这种象征性“语言能够按照个体的需要加以改变,同时,它也能够唤起儿童过去的经验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迫使他去适应现实。在玩象征性游戏时,儿童生活在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

13、所有的冲突,这体现出游戏具有重要的情感开展价值,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4游戏的开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开展阶段相适应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生、开展反映着儿童认知开展水平的变化,并与儿童认知开展阶段相适应,有什么样的认知开展水平,就有什么类型的游戏出现。故儿童游戏的开展中,儿童认知的开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7.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游戏的社会起源、游戏的个体发生、游戏活动的特点、游戏的开展价值、游戏中角色的开展几个方面。1游戏的社会起源。艾里康宁继承了冯特、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认为游戏就其起

14、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2游戏的个体发生。维果斯基认为,研究儿童的游戏首先应当从考察儿童游戏的诱因与动机开始。他认为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艾里康宁也认为,从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上来看,游戏的产生也是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3游戏活动的特点。关于游戏活动的特点,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性的情境和游戏的规那么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的属性。游戏的开展规律表现为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 “隐蔽的规那么所构成的游戏开展到由“隐蔽的想象情境与“明显的规那么所构成的游戏,前者是

15、角色游戏的特征,后者是规那么游戏的特征。4游戏的开展价值。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开展的基根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开展区。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开展;3岁前儿童的思维受具体情境的束缚;游戏促进儿童意志行动的开展。5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开展。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开展起来的,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的前提,成人的教育影响对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角色出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成人的协同活动,掌握物体的用法。第二阶段,最初的动作概括化。第三阶段,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别离,角色萌芽出现。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奉献与局限。提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奉献在于:第一,强调游戏的开展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认为儿童游戏的开展是儿童在于成人交往过程中,在成人影响和教育下的一个开展过程,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观点重视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关系,重视游戏的社会性。第二,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游戏提升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游戏先于开展。儿童不同开展阶段有不同类型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