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缺乏。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进一步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锋利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效率低。在我国,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拟多,劳动力供应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
2、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缺乏。农民收入水平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农民谋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扩大再生产投资缺乏,收入水平低。 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定的经济根源。当前大多数农民收入处于负增长,这是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原因。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人口过多,且经营分散,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本钱过高,致使农民组织
3、化程度低,造成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 总之,农业人口过多形成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农业人口过多既直接作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又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使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比逐步趋于合理,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人均资源空间。 二、“就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底 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勺窝乡是纳雍县八个重点产煤乡镇之一,近几年来大量煤矿企业的迅速开展,已使大部份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全身
4、投入到煤矿企业,这为家庭增收、减轻负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很多人仍是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随时转变。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作为自己的重点,保存在农村占有的资源。这既便农业在日后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根底大力开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带动农民开展非农产业,促使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5、具有估计,农业的充分开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可吸纳将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只要我们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农业效益的增长大有希望。 鼓励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领。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发动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富的奉献精神,鼓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开展创造条
6、件做出更大的奉献。 积极引进城市资源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到乡下开展,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就业,并不是将农民放在自己的家乡搞开展,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开展,统筹城乡开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三、“异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异地转
7、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将这局部劳动力转移到较兴旺的大中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种思路。他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同时,他还能通过劳动力的城市迁移形成劳动力市场,在流动中确立劳动力价值,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促进大中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目前我乡的大局部农业人口均属于剩余劳动力,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大都需要转移,但由于总体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难以在兴旺地区就业。目前由于我国工业结构应以开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根底主体,应
8、以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加速工业化的推力,较快走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 大力开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开展还很落后,在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就更加的落后了,据统计数字说明,勺窝乡第三产业的开展态势不容乐观,在勺窝乡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占到左右,主要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一或第二产业,而在我国其他地方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远远高于我区到达,而全国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远远地低于世界其他兴旺国家。据相关部门权威数量,全国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个人口在万的大城市中,第三产业可提供的就业时机至少应在万个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时机,就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
9、在第三产业还能找到巨大空间。 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需要大量相应的就业岗位。在当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就业的难度就更大。这就需要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尤其是鼓励农民在第三产业创业,因为目前我乡的第三产业相比全国的开展要滞后,而我国的第三产业相对兴旺国家的开展又要滞后,而该产业又是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所以各级政府应当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的政策,要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贷款制度,比方可以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等,从而增强农民进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开拓市场,有利于弥补农业资源的缺乏,拓宽农业开展空间和
10、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对农村经济开展具有深远意义。要积极吸引外面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农产品的加工投入,先行取消对具有比拟有优势的农产品所征收的农业特产税,适当加大农产品减税、免税的力度,增加农产品需求;在其他地方创办农业企业,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劳动力输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拟优势。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统筹城乡开展,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城市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总之,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形式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的政策应该是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十六大报告所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