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编荐语主编荐语 无论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时都需要追求其异质之美,尤其是在当下写作呈“同质化”“趋同相似”的现状之下,我们更要在创作过程中,时刻警惕自己作品被他人的美学理念、写作方式和形式以及语言、气息所裹挟、覆盖、支使乃至同化,最后使自己的作品陷入他人巨大的“黑洞”,而变为悄然无声且失色,变得可有可无的随从角色。诗人、翻译家李寂荡和诗人、评论家木叶长期以来在诗歌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大胆地进行从内容多层面拓展到形式多方位试验,并都有所获,业已形成自己的辨识度很强的诗文本,在中国当代诗坛中以异质多变的探索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高地。李寂荡这组诗歌的异质在于他的思想层面,它有三个向度的辩证思考
2、:一是对传统的人与事的再审视和自己的独特发现;二是对传统美学继承时的当下性再改造;三是亲情和日常的反庸常的隽永呈现和瞬间思考。我们来看,他写晚景这首诗,诗的表面写的是友人请他游雨花台,又拜谒大儒方孝孺衣冠冢,途中遭遇明太监义会碑,下午参观齐修社区时,看到老人们在打牌,幻想到自己喜欢打牌的母亲也在他们其中。纵线是从明到今,横线是从雨花台烈士到大儒到太监到当下普通市民再到自己母亲,最后归属到“我”,“隐约看见了我未来的身影”。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古悼今,他在诗里求证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死?活着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我又将如何老去等哲学意义上的考量,内涵丰富多汁,这样的诗就有了与他人诗歌不一样的重量和魅力
3、。同时,我十分喜欢他的这些有意味有异质的句子,比如:“很少见到这么多老人聚集/就像无数的老字书写在一张页面,无数冬天的山峰聚焦在一块平原。”“我弃掉了红袍,割去了长须,/蓦然回首,横刀拦马,仍是时间之神”,“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步行者,/我担忧步履踉跄的内心被洞悉”。以及他当雨水重新变成乌云诗行里的流畅感和气息充沛的奇峰突起的表达,还有体育频道里电视、遗照的道具运用等,充满了他的智慧的诡谲。木叶的诗歌当中体现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复杂黏连,而在诗歌语言上似乎又有意保留了古典主义底色,由此可以看出木叶是十分有想法有抱负的诗人。他从第一本诗集在铁锚厂到新近出版的第四本诗集象:十三辙,每一步诗探索和诗跋涉
4、,都有着不与他人苟同的诗学自律,不为诗潮时风挟胁,独立前行。这种果敢和决绝,正是一个有追求的诗人应该有的写作操守。他不求发表,只是按照自己心中的“镜像”来追摹人生世相,发出他的“存在之问”。他的众多诗歌在写作技术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处理,如在叙事性上,可能是点状的、片断的,也可能是对话式的、网状的乃至光怪陆离万花筒式的等等,结构上有时让读者觉得内蕴着短篇小说的构思,有时又是戏剧化的。在句式上,长句和短句的交叉、出乎意料的断句以及“一二一”式的分节处理,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此评论家陈离认为已经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木叶体”。木叶可能会在一首诗里制造出用多行带引号的句式,但这些引号里的内容不一定是谁谁谁说的金言,如果你信了,就着了他设下的“魔道”。有时木叶会煞有其事地为身边的事物命名,其实不过是他随意拾来借东打西的道具,如“十三辙”里的“发花”“梭波”“乜斜”等,仔细分析,他写的诗内核已不是诗歌表面的“象体”了,可能是另外一个空间的事物,又和当下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很大胆,经常把不可能人诗的物理和常識写入诗中,这些你可看他的文明旅行出行指南等诗。异质,就是与他人作品不雷同,不相似,有区别,有距离,有特质。毕飞宇在评价鲁迅成就时说:“在我眼里,鲁迅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同质的部分是有的,但是异质的部分更多。”鲁迅之为卓尔不群的鲁迅,可能就在此,这是我的赘言。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