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81556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道酬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的思考【】: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传承和开展的各类基层文化事象的总称。民俗文化学是一门以记述、研究和阐释民间风俗文化事物为主要目的的人文学科。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开设民俗文化学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民俗文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以期更好地符合高等教育质量观。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民俗文化;教学目标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假设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效劳

2、社会开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在高校中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符合时代开展的需求。而以精神产品满足人们文化需要,文化是其重要的载体。一、民俗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潜能学术界对于“文化资源的表达与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提出“文化也是资源的观点,二是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三是将文化资源视为“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并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传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

3、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1。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赖以开展的根本要素,而民俗资源包含在文化资源之中,比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依据,表达了生产过程中的创造力。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意正成为社会追逐的亮点,它强调新手段、新技术,但我国的创意产业已经有很多领域都面临了同质化开发的境遇,在这种情况下,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开展的重要原生态养料,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更是处于重要的地位。二、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开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开

4、展效劳;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开展规律相适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民俗文化学的教学目标也要符合与社会开展以及人的开展规律相适应。具体表达在几个方面:1、突出民族性与区域性,传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学课程能够真正成为传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是本门课的重要教学目标。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民俗学界逐渐兴起一个分支学科,即“应用民俗学,指的是关于民俗的实践活动,即在民俗事象产生的社区内外,对这种传统的民俗事象在新的语境当中的表现和应用。“应用民俗学关注家乡和外乡研究,将“应用民俗学的理念运用到与民俗文化学的课程教学中,既可以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民俗文化学这门课上的兴趣,

5、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民间工艺制作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并为现实生活效劳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原料大多就地取材,品种繁多且丰富,表达出浓郁的乡土情感,深富明朗质朴的精神品格及民俗性、文化性等文化内涵。随着工业文明的开展,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品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它们在当代的传承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如果我们在民俗文化学教学目标中提出结合地方特色,关注地方的传统民间工艺,能为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开发作出一定的奉献,并尝试将民俗文化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理念的融合,传承和创新民俗文化事象,也就实现了本课程的最大意义。2、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

6、应用性比拟强的一门学科,民俗文化学的课堂应从“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向“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探索、思考,来关注民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而不是简单记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所谓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实施,运用理论内容解决实际的问题。在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民俗文化学教学可以从文化产业这一专业入手,选取具有保存较好、底蕴较为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来加以考察,带着学生参与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当中,从开发的视角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开发。例如,笔者所在的皖北宿州埇

7、桥区闵祠村境内,保存许多完好的遗址,如有上百年的老井、古泉、石桥、闵子骞覆车古道以及有几十余颗百年古树等,祠堂外面还有碑亭、孝泉和闵子的故居,此外闵祠旁还有骞山、晒书台、芦花坡、和洗砚池等景点。闵子祠最早建于宋代,期间几经动乱,又不断修复。然而数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伤害最大,使祠内许多珍贵的碑文与文物付之一炬。现存的好多文物长期又得不到修葺。祠内很多汉画像石摆放不当经过长期日晒雨淋早已面目全非,如今的车牛返村遗址越来越少,闵贤祠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香火,现存的闵贤祠早已大门紧闭,祠内也满目疮痍,只有闵子的后人进去偶尔清扫,对闵祠闵墓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那么,民俗文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就

8、可以拓展民俗文化学教学的广阔课堂,将田野教学范式带入课堂,通过地方民俗教学资源,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并增强实践经验。3.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是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综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一个民族必须依靠文化来传承意义与价值,维系信仰与态度,实施守成和变革。文化自信,是对所属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肯定,是礼敬与自豪。产生文化自信的根本条件,是悠久的文明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强盛的文化基因。民俗文化学的课程要通过优秀文化来育人、树人、立人,把优秀文化融入学生生活,融入课程,打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程的设计中多带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理性认知和把握传统文化价值的多重性,并以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的眼光,尊重包容与学习优秀外来文化,在相互凝视与对话中找准自身文化的坐标,坚决信仰和追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三、总结民俗文化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带着和指导学生走入田野,深入到民众当中,培养学生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起文化自信,从而找到民俗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契合点。参考文献:1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