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821804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机制研究张亿瑞摘 要: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扶贫是根底,劳动育人是内涵,二者价值依归统一于家庭困难学生的全面开展和成长成才。新时代劳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根底,以劳动学习力、实践力的培养和情感共鸣为作用机制推动高校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关键词:劳动育人;高校教育扶贫一、问题的提出1、劳动育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也为家庭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理论根底和思想根底。我国的高等教育把培

2、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目标,就必然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必然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2、劳动育人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国家和民族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就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际遇。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当的重任。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责任决定了当代青年承当的历史使命

3、,规定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时代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而这就规定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然是劳动教育出来的人才。劳动育人必然要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题中之义,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3、劳动育人是高校教育扶贫工作的内生需求。当前,高校教育扶贫通常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资助,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方面,这仅仅是教育扶贫工作的根底性保障。现行资助政策主要是一年一度的助学金和局部奖学金一般直接发给受资助学生,用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资助学生的经济物质需求,但是更像“授之以鱼,直接给予了

4、金钱物质而缺少延伸性的教育内容。高校教育扶贫让家庭困难学生自然地获得相应经济利益,诱发了贫困生的功利性行为。通过劳动、学习劳动、认识劳动、体验劳动、崇尚劳动进而锤炼受资助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能力。二、劳动育人在高校教育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机制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实践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教育学生确立劳动价值观,进行劳动能力培养,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劳动育人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用劳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育人体系。劳动育人育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培养某种劳动的技巧、劳动技能,而是培养劳动最荣耀、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5、、劳动最美丽的人生观,即生活的实干家。劳育指向人的存在的内在动力,开展能力,成长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成长与开展的必由之路,劳有所获的体验感、成就感、幸福感,而非不劳而获的空白感、漠然感。经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经济压力,却不能有效改善局部学生因为家境而长期造成的心理压力、内向、自卑感、心理素质弱、害怕、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等问题,也难以促进他们改变社会交往、环境适应、动手能力、创新实践偏弱的困境。而劳育恰恰弥补了这些缺乏,把劳动育人融入高校教育扶贫工作,增加了困难学生获得经济资助的实践感,而不是单单靠“经济困难来定标签、定等次、定金额,更能够激发困难学生的学习改变命运,

6、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感恩党和国家及社会关心帮助的发奋意识,增强困难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和能力。1.通过高校教育扶贫中劳动育人的情感共鸣获得价值观上的认识与共识情感共鸣的过程,即融入高校教育扶贫中的劳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受资助学生即劳育实践者的情感达成一致,潜移默化滋润实践者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共鸣。看似简单或常规的实践劳动并非漫无目的,每一个劳动参与都包含劳育对生活的经验性体验和评价,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以某种启发。赋予实践劳动荣耀、崇高、伟大、美丽的内涵,通过实践者自觉自主、潜移默化的感情变化,到达育人的作用。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劳育以

7、情感共鸣的塑造为作用机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受资助学生的行为,使受资助学生的各种潜能在实践实干的气氛中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开展,通过劳育方面的开展逐步完善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开展。随着时代的开展、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及学生本人成长对劳育的需求也表达在生活学习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塑造情感共鸣,提供了社会情境和现实根底,也正是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认同劳动最荣耀、劳动最美丽,进而热爱劳动,劳育能够自然地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健全健康成长中。2.通过劳动学习力、实践力的培育提升对劳动价值观的认知人的心理结构由知、情、信、意、行五个因素构成,即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五个能力是人

8、通过劳动实践等社会活动所获得的掌握世界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而劳动学习力、实践力兼具这五个能力的特点,处于中间纽带地位,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格整体。劳动学习力、实践力来自人类的劳动实践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类对自然对象和自己本身的认识和体验,是一种对劳动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劳育就是要着力培养人们这种情感认知能力。劳动学习力、实践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人们跳脱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局限,它通过人的实践劳动的触发,激发人的劳动情感,健康良好的劳动实践力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高尚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必须通过劳育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帮扶和引导,帮助

9、他们劳动能力拓展,引导他们养成自立自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3.在劳动的实践与创造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报效社会相统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荣耀、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荣耀、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老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育以实践劳动教育的形式出现,通过情感和实践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学生对劳动高尚价值观的认同,不是单纯的劳动知识或劳动技能的传授,也不仅是实踐技巧的教育,而是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培

10、养。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23-09-11.3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开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23,11.基金工程: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工程大学生志愿效劳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15Z145;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23-2023年度一般工程“大学生志愿效劳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工程编号1516B08。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