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起跑线有感 在教育中保持真我在中国,常常会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近正好有一部不错的影片,名字就叫起跑线,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很大局部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有成才的时机,将来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都往区区的那几个重点名校挤破头去吗。为此想尽方法,不惜一切。就像电影中的那句“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一样,父母们开始产生焦虑,改变自身努力投身于上流社会,可发现自己与他们根本格格不入。在教育中,父母应该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努力地去接近,尝试着去融入,是盲目的。教育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现实的方向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让女儿去读公立学校,看似与他人背道而驰了,是否就真的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了呢。我想答案是否认的,拉吉此刻的内心一定无比清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大局部人在教育这条路上迷失了方向,但自己一定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勿失本心。 而接受教育的孩子,也一定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影片中上流社会的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说印地语的皮娅玩耍,更加印证了“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语言是国民之间交流的纽带,生活在印度这个国家,说印地语的孩子被看不起,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年纪小小就被灌输了这种思想,也就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般无
3、忧无虑、纯真烂漫,渐渐的,这些孩子也会带上虚伪的面具,精神贫瘠。反而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虽然生活困苦,没有丰富多彩的饰品、玩具等等,却依然保持着开心的好心态,保持着最真实的自我。由此观之,决定教育结果的并非是上一个重点名校,如何保持真实的自我,在教育的浪潮中自然成长是教育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成才,但在教育中,请保持最真实的自我,认清现实的方向,勇敢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坚决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这一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比较火,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线。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个痛点,来表达观点。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
4、公的女儿要上学了,为了送到最好的学校,买学区房,送孩子学习,家长也改变形象包装等,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进最好的学校。 忙了半天,最终被拒绝了,原因是家长的背景不是学校需要的,我看到这儿,笑了,印度的好学校也拼爹,土豪不好用了。 在我以为影片到这儿已表达了它的观点时,又戏剧性的反转了。学校有一定比例的贫民窟的名额,于是他们又搬到了贫民窟里,结果真的成功了,进了这所学校。是不是也在揭示这种看似对贫民的照顾政策也是有漏洞的。 当学校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让这家人退学。到这儿,为了赢在起跑线的奋斗,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社会的阶层固化,还有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无论
5、中外的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学校。看买学区房那段,真是感慨呀。大连这一年来学区房的房价翻倍的疯狂涨价,已让我这样的工薪族望尘莫及。 细细想来,去了那样的学校,就一定能让孩子考上那三甲高中吗。考上了三甲高中,就一定是能考上一流大学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那为什么还要去。大家还是认为那的师资水平相对较高,期待孩子能在高师带着下,自家孩子更能有好成绩。 这也是家长的稀缺心态吧。看到好多进了名校的毕业生回来,也说名校也有水平不高的老师,也会出现大家都提前学过了,课上直接跳过,继续往下讲或是直接题海战术。学生为了适应,需要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辛苦更努力。 孩子们拼命的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大学,然后呢。还是会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家长的从众心理,亦或对孩子同学人脉的期望,都将学校看得太重,而真正需要关注的应是孩子,孩子适合这种高压的竞争吗。孩子的优势又在哪里。 一部印度电影,让我们思考着我们身为父母是不是也是迷茫的呢。孩子们如何应对这个高速开展的时代呢。 这部电影虽然有喜剧色彩,看完却心情也不轻松,也让我陷入思考之中。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