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缺失现象与德育体系重构探微【】面对我国令人担忧的道德情况和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现状,如何提高德育的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主体及德育环境五个方面对德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探索和把握今后德育工作的方向。【关键词】道德;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主体;德育环境1中国道德现状考察1.1社会的道德现状中国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可在当今社会,中国给许多外国人的印象是“礼仪之邦无礼仪。老外到中国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混乱: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吃零食、抽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等现象是再普通不过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
2、发现麻木不仁、弄虚作假及漠视人性的事例屡见不鲜:从官场的欺上瞒下、贪污腐败、买官卖官、虚假文凭泛滥、包二奶;到医疗行业的天价医疗费、路边的见死不救、或者讨价还价再救人、麻木的杀人现场围观;再到商业圈的制假造假案件,敌敌畏火腿、陈馅月饼、问题豆芽、毛发水酱油、石蜡火锅底料、“杀人奶粉等等。人们充分开掘出了造假能力,有多大的利益驱动,就有多大的造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道德沦丧的程度用“触目惊心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1.2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当代青少年有其鲜明的时代个性,追求新鲜时尚,学习、模仿力和表现欲强,另一方面,是其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的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明显,他们往往比较注重自我,自私自
3、利现象严重,常常无视他人和集体,比方有些人个人衣着讲究,但不注意公共卫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损坏却熟视无睹;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消费攀比风令人愕然,一些青少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为他人当“抢手替考;送礼贿赂用于逃避处分、选官、入党评优、顺利通过考试等;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助学贷款逾期不还;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有时甚至为了口角之争就去杀人;“马加爵事件、“研究生向黑熊泼硫酸等恶性事件频频从学校传出。无数赤裸裸、血淋淋、让人扼腕叹息的社会现象一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不得不发出一连串疑问:国人的道德哪去了?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哪去了?青少年的道德怎么会这样?我国的德育究竟哪有问题?德育问
4、题如何解决?2重构合理的德育体系2.1德育目标2.1.1具体微观、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我国德育常常是宏观的长远的目标,而鲜有具体微观的目标,这使得德育工作很难落实。德育目标应该从受教育者的视角思考,让其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倒金字塔的现象: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因此我们要根据受教育者心理开展的层次规律,制订循序渐进的目标。2.1.2最重要的德育目标养成好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即思想认识上的定位和
5、行为上的习惯化,所以养成一些好习惯比明白一些道理更加重要。主要有生活习惯、心理习惯、思想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等。养成好习惯对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和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养成教育,从孩子的最根本的行为习惯培养入手。2.2德育内容2.2.1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现实德育常常与受教育者的生活隔离,然而远离人实际生活的德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需尽可能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引导受教育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故事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触动其心灵,到达预期效果。只有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其在生活中得到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受教育者
6、在感受生活、融入生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开展道德和培养品质。2.2.2最有用的德育内容判断能力当今社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青少年不能分辨是非,常常盲目效仿或随大流。而现实的德育往往是对一些是非问题进行简单的说教,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够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深层次地分析。由于经历、知识和接触面的限制,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比较浅薄,不能清晰区分精神文明的主流。所以最有用的德育内容是帮助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是非分辨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使得受教育者通过分析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2.2.3最根底的德育内容做人老实“不珍视诚信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老实是一个人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品德。在现实社会里
7、,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诚信度都是令人堪忧的。有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谎造假呢?在学校里有不少活动如上公开课、评优等都掺杂了一些水分,这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开展有负面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已经变得越来越圆滑世故,不仅少了本该有的天真浪漫,且已经学会撒谎欺骗并惯于使用手段。这些现实都使我们不能轻视和怠慢了!从小教会孩子言行一致、老实守信才是德育的根本。2.3德育过程2.3.1重在体验“梨子甜不甜,要亲口尝一尝。一万个空洞的说教不如一个实际行动。现实中广阔教育者只考虑认知过程,片面强调道德认知,注重单方面的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于是现在的德育外表上看似乎立竿见影,实际上是迫于权威下的行为服从
8、。要改变现在受教育者对德育的逃避、无视的态度就要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受教育者不仅要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还要用手操作和用心感受,只有通过这种自我体验,才能够感悟道德的内涵,转化成内在的情感,最后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2.3.2注重内心情感人是有情感的,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注重情感渗透。德育一方面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为适应群体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养。现实的德育常常注重群体忽略个体,过于强调社会准那么和标准,将它们强加于受教育者。这样的德育过程必然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往往得到的是相反的结果。德育是致力于提升人性的善与美,其出发点
9、不是束缚人的。因此,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多注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德育过程应是快乐的,是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这样才能到达德育目标。2.4德育主体常有很多教师感慨现在学生的素质差:那每位老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都按时上下课了吗?开会准时吗?烟头、纸屑在乱丢吗?升国旗时是否都在肃立、行注目礼吗?父母本能地认为自己没有多少坏毛病。而事实上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往往是由于父母平时说话不算话,言行不一致。父母们应该有所惊醒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到底是在感染孩子,还是在污染孩子?所以,正人先正己。其实人人都是德育的主体。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成长,是互相感染和互相影响的精神创造过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10、正,虽令不从。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所以,当教育者遇事时展现给受教育者什么样的态度、表达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自觉追求人格的自我提高和完善,带头实践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通过自身的行为、作风等影响着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2.5德育环境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是潜移默化的,易于激起受教育者感情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可以导致同化。有人指出德育的“5+20的现象,即学生在遇上2天的休息日接触社会后,使得学校教育的作用消失殆尽甚至还有负作用。然而德育不是一种封闭式教育,不可能有一个真空环境来保护孩子或抵
11、御不良风气。而且德育的效果最终也要在社会中经受考验,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并且言行一致,我们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不仅是在学校里完成得,更重要的是家里来完成的,在社会上来表达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德育效果取决于他们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所以说世风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土壤,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所传递出来的道德信息与所接受的道德知识不一致,德育效果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孩子们只有身处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耳濡目染才会更容易形成共同的高尚品质。因此,要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开放的视野和高尚的素质,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
12、环境。严肃活泼的政治舆论气氛、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雅的校园环境及丰厚的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好的德育气氛。受教育者在这种高品位的道德气氛中进行感悟、思考,才能更好地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和砥砺品质。3结语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是由她的每一位公民的道德水准所决定的,所以德育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每个人的努力。中华民族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具有这样丰厚而稳固的道德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以知识教化、情感渗透、实践锻炼及环境陶冶每个人,实现处处见品德,时时有品德,人人讲品德,就一定能改变现状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让勤劳、勇敢、诚信、仁爱等优良品德在每个公民身上得以表达。4参考文献1呼俊
13、森.浅谈中学的育中的盲点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23(7):17-182康淑霞.德育生活化增强德育效果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2023(9):46-473马丽君.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缺失J.攀登,2023(4):150-1514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与实践,2023(4):45-485辛婷,周凤生.当前大学生德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23(2):71-746郑人迪.德育中的隐性教育不容无视J.育人,2023(6):53-547叶飞.浅伦德与本性的迷失J.德育与心理,2023(8):43-458王晨晖.五位一体德育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3(8):67-68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