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834558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 生命、健康和自由等人身权于每个人都是最神圣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丧失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代法律理念最重要的开展趋势就是对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关注和保护。我国是个有重义轻利传统的国家,历来将精神与金钱分开。随着社会的开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规定以经济惩罚来补偿或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已成必然。然而,我国的现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存在着较多缺陷。本文,笔者拟就此等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理论和实务界专家。 一、精神损害的概念 有的教科书如全国法院业大的民法教程所下的定义是,根据民法通那么精神,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不法侵

2、害,致使受害人的人格受到非法的侵害,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不法侵害人对这种损害所造成的后果,要依法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仅限于公民的“四种人格权,没有包括生命健康权等人身权。 笔者认为,精神损害是侵权行为法所认可的,与财产损失、死亡、伤害和社会评价降低等相并列的,侵权行为作用于受害人的自然人的人身权所导致的精神方面的不利的反常状况。下此定义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精神损害是民事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后果之一种 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民事主体享有财产权和人身权,法律对财产权的保护,主要是为了维护民事主体的利益,而对人身权的保护,主要是为了维护民事主

3、体的非物质利益,通常情况下,对财产权的侵害导致受害人财产利益的损失,法律通过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民事责任方面予以救济。而对人身权的侵害,产生的后果要复杂得多,常见的有:死亡、伤害(包括残疾、全部或局部丧失劳动能力)、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精损害等。死亡可能使死者的近亲属产生精神损害;社会评价的降低也可能使受害人产生精神损害。 2、精神损害:受害人的自身感觉和外在表现 精神损害常常表现为受害人反常的精神状况,如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疼痛。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自身感觉为哀伤、懊恼、悔恨、羞愧、愤怒、害怕等。在外在表现方面,受害人会出现异常的精神状况,如失眠、消沉、冷漠、易怒、狂躁、迟钝等,严重的会出现

4、精神病学上的临床病症,这样的反常状况对于受害人来说是不利的,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不愿意发生和不愿意接受的。 3、精神损害在民法上的特定含义 人们在许多情况下都会产生反常的精神状况,法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任何情况下产生的任何程度的精神损害都予以救济,而只是对特定条件下到达一定程度的精神损害予以救济,由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和其他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精神损害是一个有特定法律意义的概念,而不同于医学上的精神损害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谈论的一般的精神方面的不快。法律对精神损害的界定通常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与他人侵权行为的关系;(2)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3)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侵权行为的其他制度和民事责

5、任方式的协调。 4、精神损害的主体限于自然人 精神现象为自然人所特有。精神损害仅发生在自然人受不法侵害的情况。法人有一些人格权,但是没有自然人所特有的心理和精神现象,也当然不存在精神损害问题,但是法人的人格权受到损害时,法律也规定予以救济。这主要是为了维护法人的物质利益,而不是维护其精神利益。 二、对侵害生命健康权等人身权的行为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法律依据和司法实践 我国的民法通那么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对精神损害予以物质赔偿的保护手段,从而确定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有学者认为民法通那么采用的是“非财产的侵害,于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为限,得请求以金钱赔偿之的立法体例,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民

6、法通那么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只对侵犯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行为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而对侵害其他人身权如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那么不得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首先,“人为万物之夷,人类社会的各种努力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延续和开展。作为个体的人,其生命与健康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因此,生命健康权成了法律赋予人的最根本的权利,不仅民事法律,而且刑事法律以及其他的部门法律都切实保障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但是,如果这种保护仅停留在生理层面上,那么是不完整的,因为人的生命、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存在与身体的健康,也包括精神的存在与精神的健康

7、,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因此,行为侵害了人的身体,也就不同程度地侵害了人的精神。现实生活中,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等人身权的行为,不仅会给受害人带来肉体痛苦,造成财产损失,而且给受害人或其亲属带来精神痛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精神损害,特别是那些影响到一个人外观的伤残状态的人身伤害以及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案件,其精神损害的程度远远超过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受到的损害。“有损害即有救济这句英国的古老法谚,已成为现代侵权法的根本准那么,法律不仅可以强制加害人承担实际的费用,还应该给予受害人以一定的精神抚慰,否那么有违公平原那么的民事法律的立法宗旨。另一方面,人格权作为人的生命健康权这一根本权利的延伸与表达,其目的

8、也是为了保障生命个体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两者具有逻辑与现实的一致性,是同一内容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在这两种权利中,人的生命健康权是根本,是核心,人格权是其逻辑的开展与扩充,如果仅仅依据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认为侵害人的生命健康权等人身权不能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就会出现最根本的权利不能用金钱来赔偿而其延伸与表达的人格权却可以的怪异现象。 其次,从立法方面来看,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害人格行为的依据,是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按照精神损害的定义,一般将精神损害分为生理、心理(或感觉、感情)的痛苦造成的损害和精神利益的损害。对照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该法条是对涉及

9、精神利益的那一局部人格权所做的规定,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民法通那么否认对肉体、精神痛苦予以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而其实民法通那么对此也并未作任何限制性规定,相反,民法通那么的立法意图在于更全面充分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如民法通那么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法条说明对权利主体因受到侵害而在财产权和人身权方面产生的一切损害,无论是财产损害还是非财产损害,加害人均必须承担赔偿的责任,而且这里的“民事责任并不限于财产赔偿的方式,还包括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三十四规定的停止侵害、排除阻碍、消除危险、恢复名誉、赔礼抱歉等其他非财产方式

10、的民事责任。这种关于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效果等内容以及立法技术均符合现代民法有利于权利主体的权利保护的开展方向。而且,从民法通那么的整体来看,对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等其他人身权利遭受不法侵害给受害人或其亲属造成的肉体或精神 痛苦的损害请求赔偿权应包括在“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法律后果“承担民事责任之内。从赔偿的工程来看,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人员的生活费,其他必要的费用等。该条虽然没有规定:应当赔偿财产以外的损害,也没有在赔偿工程中规定抚慰金,但它并不是限定性规

11、定,从其不完全列举方式中,也推断不出该法条有排除对因侵害公民人身权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意图。有学者认为,该条中的“等费用理应包括非财产损害的赔偿金在内,正如可以从第一百二十条“赔偿损失推断出对侵害人格权的损害赔偿包括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一样。此外,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损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他人财产的,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笔者认为,该条的立法本意在“其他重大损失中涵盖了对精神损失的赔偿。至于法律为什么不明确规定对侵犯生命健康权等其他人身权利适用精神损害,是因 为从立法学上来讲,非财产损害由于其表现形式的非直观性和衡量标准的主观性,其设立和实施适合于采用

12、法律作原那么性规定由司法实务通过实践积累加以确立的方式。那种否认侵害生命权等人身权利不能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其实是一叶障目的。 第三、审判实践的突破。尽管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但是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实破,使得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如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5月16日公布的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对伤残者和死亡者的精神损失所给予的补偿即安抚费,并限定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最高金额为每人80万元人民币,这是我国最早确认人身损害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一个司法文件,说明了我国的民事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态势。各地法院几年来也出

13、现了一些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的人身损害案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比较典型的有XX省XX县区法院判决的原告某诉被告北京第二棉纺织厂职工医院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和XX县区法院判决的原告某诉被告某气雾剂公司。某厨房设备厂卡式炉燃气罐爆炸损害赔偿案件以及XX省XX市市法院判决的一起错将子宫当成阑尾割掉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三案都判决了巨额的精神损害抚慰金。XX县区法院并在其判决书中作了如下阐述,“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按照实际损失确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的原那么和司法实践掌握的标准,实际损失除物质方面外,也包括精神损失,即实际存在的无形的精神压力与痛苦,其通常表现为人格形象与人体特征形象的毁损所带来的不应有的内心

14、卑屈和羞惭,可视为人民法院几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总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 尽管有人认为,民法通那么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条文除第一百二十条外,还包括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通常认为民法通那么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渊源。该法不仅在第五条中确立了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根本原那么,而且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中专设一节规定公民(自然人)的人身权。其中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学理解释中多数人认为,“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15、就是指对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或金钱赔偿,认为该条规定确立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审判实践中,最早被确认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就是侵害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几种类型的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须的生活费用。但这种观点只是近年来鉴于生命健康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日益受到重视,而由一局部学者从民法解释学的角度提出的新说,其意义在于,依据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精神损害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公民(自然人)的四项具体人格权和法人的三项具体人格权,不包括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权,而依据第一百一十九条,那么包括生命健康权。 受学理解释中多数说的影响,人民法院在涉及第一百二十条中规定的公民“四权和法人“

16、三权的案件中,普遍支持了当事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对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那么出现分歧:早期普遍不予支持,近年来那么出现了有的地方法院支持,有的不予支持的适用法律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前面所述的原告某诉被告某气雾剂公司等人身损害赔偿案中,XX省XX县区法院根据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判决:责任人赔偿因卡式炉爆炸被毁容的少女精神损失赔偿金2023万元人民币。该判决得到最高院的肯定。学术界普遍认为,生命健康权属于物质性人格权,是自然人的精神性人格权存在的前提和物质根底,其受到侵害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甚至是终身不可逆转的精神损害,故仅保护“四权而不保护生命健康权,是所谓“生之不存,毛将焉附,轻重倒置,显失公平。因此,应当对民法通那么第一百二十条按照“举轻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