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一“腔”心力书国“音”评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836088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一“腔”心力书国“音”评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一“腔”心力书国“音”评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一“腔”心力书国“音”评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一“腔腔”心力书国心力书国“音音”:,评沈洽评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 彭勇 摘 要: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出版于 2015 年,是沈洽形态研究的鼎力之作。从“音腔”的提出伊始,沈洽就从未停止过对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的探索道路,从音腔论到“音乐描写法”再到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从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到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都是沈洽对于自己几十年来的形态研究的思考、总结与应用。通过梳理、分析沈洽近40 年来的形态研究成果以呈现其在形态研究上的总体脉络,进而全面阐释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这部“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音乐描写分析范式。关键词:沈洽;音乐形态学;音腔论;描写音

2、乐形态学引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9)03-0071-09 DOI:10.15929/ki.1004-2172.2019.03.011 前言 20 世纪初西乐“四大件”体系的系统引入,促使中国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追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话语体系,并试图通过这套话语体系的建构,回答“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性与独特性”这样重要的学术话题。综观过去几十年来,国内音乐学界关于国乐形态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老一辈学者从黄翔鹏、于会泳、董维松,到童忠良、赵宋光、沈洽、杜亚雄、刘正维、王耀华,中生代力量如杨善武、钱茸、萧梅、杨民康、李玫、蒲亨建等都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

3、态分析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者们都在用他们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话语体系做贡献。诸种不同的主张大多囿于其不同的学术阅历,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试图建立国乐自己的描写分析体系,亦或是能够“真正意义上”表述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套体系。与众多的形态分析学者一样,沈洽透过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譺(后简称引论)亦是要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自己的描写范式而努力。他在自序中说:“期许它能成为在中西方间,甚或可举一反三推演至东西方间真正彼此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平台。”事实上,意识到此一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如赵宋光提出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的“四大件”、刘正维在建构一套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范式“民族

4、音乐形态学”、王耀华提出以“腔”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杜亚雄提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以及管建华提出的“主体危机性”等等,都是为了同西方音乐建立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而最终建构一套系统的传统音乐描写分析范式。综观沈洽的学术历程,笔者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始终有“三个不满足”,而引论的最终构架似乎正是他对这三个不满足的一种回答。其一,在面对非西方音乐的形态研究时,惯性地将西方音乐的理论与方法论略加改造并套用,这样的做法是否能有效地描写该种音乐的声音,且是否能够挖掘出该音乐文化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其二,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音乐形态分析以重个案

5、研究为主,缺乏宏观的跨文化比较,并由此更缺乏对自我文化的系统思考;其三,目前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仍被误解为“轻音乐重文化”或“只讲文化,不讲音乐”,但学者们并非没有在音乐形态研究上做出努力。沈洽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便从未停止,引论则是对上述问题连续深入思考近半个世纪后的一个总结。这部伴随着他生命韶光的著作,是否回答了他最初的疑惑?其形态理论体系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术认同、学科理念、田野实践有何关系?他对这一著作以“学”相称,其知識逻辑如何结构?其在学界的形态研究实践中被如何运用且有何反响?笔者关于此书的阅读与思考将从上述问题展开。一、引论与沈洽的国乐形态研究“三部曲

6、”引论并非一蹴而就,正如“导言”中的作者自叙,引论的写作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磨砺,以“传统音乐形态学”为核心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三部曲”,由音腔论(1982)、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1986)与引论(2015)连缀而成。?譺 由此,引论的产生是一个聚焦国乐形态根基,由点、线、面不断延伸和扩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不理解沈洽对“音腔”的关注,不理解他为何提出“描写”,就难以理解引论之宏观格局与其后微观理念的莫逆关系。(一)从关注“音腔”到提出“描写”“音腔”观念是沈洽形态研究的起点,也是引论中最核心的观念;而接着发表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所提出的“音乐描写法”,是在音腔论基础上的纯方法论思考的成果

7、,也是引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早在沈洽 1982 年的硕士论文音腔论中,他已提出关于国乐形态研究最核心且一以贯之的观点“音腔”。音腔论一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音腔”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一种形式,是传统音乐的风格所在,是客观存在于传统音乐中的“活的”韵味;其二,“音腔”的生成与其所根植文化的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沈洽认为,“广义来说,凡带腔的音,都可称为音腔。所谓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所以,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份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音腔”的可变性包括音高、力度及音色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对于中国传

8、统音乐而言,对其进行描写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而沈洽所要做的,就是对“音腔”的描写与研究,音腔论的发表为其引论种下了“活的基因”。在笔者的阅读体验中,“音腔”是沈洽所有形态研究的“核心”,之后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点上不断地向外延伸,而后来的引论中提出的五大位元系统之“音”“腔”,也都是在“音腔”观念上的展开。在 1986 年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一文中,沈洽首次提出“音乐描写法”这一概念,他认为民族音乐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环链或者学科研究方法的结构模型应该由音乐描写法、整体研究法和宏观比较法等三大类方法组成。“这里所说的音乐描写法,主要是指对音乐本身的形态进行科学描写的方法。这是民族音乐学侧重于对音乐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是民族音乐学方法环链的一个基本环节。”?譺 沈洽将“音乐描写法”分为符号的、声像的、数学的和语词的四类,并对每一类别做了详细的描述和阐释,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它们各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价值和作用。沈洽所提出的“音乐描写法”,即后来引论第十章的核心内容,而“音乐描写法”的提出,无疑是加快了引论问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