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曾庆桃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2023020231)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根底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根本内涵及道德的根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展的。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那么,尽管这些
2、道德准那么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一、杜林的永恒道德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有关道德方面的原理是在第一篇哲学局部,比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但在学习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存在的根底上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先生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那么和单纯的要素。在开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根底都已经被认识,就叮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
3、用性和有效范围。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认为他的道德论是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永恒一词贯穿于杜林先生的一切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卜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因此他自然而然也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那么和标准,认为这些“原那么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同时,杜林否认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且杜林还从这种超阶级的先验的道德观出发,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人类相爱是天生的,是超阶级的,永恒的。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夕是大肆鼓吹和宣扬,其目的是
4、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反对暴力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作出批判“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认为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根源于社会关系,由社会关系所决定。道德关系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在开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不是永恒的、抽象的,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道德产生的根源 恩格斯指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标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
5、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那么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说明道德不能直接从物质生产中产生,不能直接反映物质生产的状况,道德产生于社会关系中,产生于人与人关系中。 从人类社会开始个体对家庭、部落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子女和子女对家长的关系,就已经在共同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这些关系渐渐
6、稳固下来以后,就变成了人们行为方面公认的标准,变为社会道德。所以对于人的任何行为品德,应该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和行动,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即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对社会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和规那么是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总之,社会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是人们社会道德产生的根底和根源。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局部。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上所作出的社会评价,以及通过这种评价来调整
7、人们对社会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观念、标准、原那么、标准的总和。简单地说道德是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行为标准的总和。同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一局部,是在所有制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一局部。 2.道德与法的区别 法律主要依靠强制的力量,不管人们内心是否信服,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实行强制,法律依靠强制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道德那么是靠人们内心信服为后盾,通过人们的内心约束来标准人们的行为。 3.道德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反映、宣传和维护一定阶级道德观念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往往把道德和宗教混为一谈,宣扬宗教就是道德,企图借宗教和神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道德标准。在人们不具备
8、一定的科学知识情况下,往往把道德观念当作宗教信仰,又把这种信仰当作高尚的道德观念。其实道德是依靠舆论的力量,而宗教那么是依靠神的力量,依靠教规。依靠宗教来评价人们的道德是错误的,是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的属性 1.阶级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说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对抗和他们未来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只能是资产阶级道德,是为维护资产阶级
9、的统治和利益效劳的。无产阶级道德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反映着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概貌。 不同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开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恩格斯在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时,还从社会经济关系及阶级利益决定道德这一唯物史观根本观点出发,指出了不同阶级道德之间的联系,认为不同阶级处在同样的经济开展阶段,其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存在着一定的承续关系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历史性 在批判杜林鼓吹的永恒道德论时,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
10、。他指出,道德必然随经济关系的变化,决没有永恒的、不变的道德,“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的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恩格斯还对当时存在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特殊的道德进行深刻分析的根底上,指出这三种道德代表同一历史开展的三个不同阶级,这标志着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他以“切勿偷盗这一各阶级都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为例,说明上述戒律在不同的社会开展阶段上其内涵及效劳的经济根底也是不同的,在未来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如果还有道德说教者庄严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必将遭受到挖苦。“因此,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
11、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 一种道德不可能永恒地、不变地存在着。恩格斯指出,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道德。人们相互交际的规那么,人们的行为准那么,人们的道德信息,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阶段的道德含义和标准都是不同。因此,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相应的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新的历史时代必然产生新的理想,新的生活观点、新的道德观念和准那么。 3.继承性 不同阶级的道德观,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的,但是不同阶级之间还是存在共同的道德因素,是具有继承性的。恩格斯说到:“在道德方面也和人
12、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进步的,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具有继承性。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些根本准那么是可以继承的,如在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中,人民都认为在遭遇天灾时,应从物质上和道义上帮助受害者;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尊老爱幼等道德义务也都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根本准那么,并且稳固和延续下来了,是在批判中继承下来的。还有些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有关正确的道德思想我们也应该继承下来,作为我们人类进步的行为准那么。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在实践中不断开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道德与经济根底的关系问题上既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同时又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防止了机械
13、的“经济决定论,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根本观点。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局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是不断变化开展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开展。要认识到道德的产生的根源以及道德的本质内涵,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道德是有阶级属性的,是历史的产物,要在继承不同阶级社会关于道德标准和观念的优秀成分上,不断的在实践中开展,使新的道德思想理念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相匹配,促进我们社会进一步的开展。尤其是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准那么要表达人的开展,在实践中提倡献身社会建设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提倡发奋图强、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崇高道德品质,使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的全面开展而充满关心和爱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