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摩挲大地有感 已经很久没有看一本书有这样的感觉,不忍心读的太慢,怕有些情节会感慨良多:又不敢读的太快,生怕恍惚间错过任何一个词语。怀着无限的冲动和震撼读完它,我想,这也许作为就是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对自己母亲的探读吧。满心期待有满心惶恐,生怕她受一丝一毫的委屈却又为她在逆境中绝处逢生而拍案叫绝,就让我静静描绘揭开她绝美面纱时的惊鸿一瞥吧。从黄沙连绵,冰雪蔼然的莫高窟,一路穿梭前行。见识过都江堰的急流浩荡,感受过三峡的蜿蜒险峻欣赏过贵池傩的淳朴雄健,也倾听了江南的宛转悠扬,终于,在黄州遇见苏东坡,在海南遇见李德裕,在宁古塔中感知天地间自由一种可贵的坚持,在承德避暑山庄窥见盛世一隅,恍恍惚
2、惚,匆匆忙忙,就这样随余秋雨先生走过这片神州大地。我常常读着读着便热泪盈眶,是感怀于先辈们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却更是折服于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忱。遇见黄州,最初的最初我的心猛然疼了一下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大文豪却要经受最野蛮的诟辱。何其不幸。但走在黄州曲曲折折的小路上,我看到的却是一种难得的沉着,正是怀着对文化最最纯洁的赤子之心,才能在如此逆境中引吭高歌。越是逆境,越是坚守,绝处逢生,方得沉着。想想现在,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轻言放弃,因为一点点不公正就怨愤社会,我们真应该多回头看看,也许我们在先哲身上能找到一丝沉着。 这世间总有友谊,如此山高水长,如此宛转悠扬
3、。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残阳斜照,阳关路远,从莺莺燕燕的江南到荒无人烟的黑龙江,有多少被流放的人是靠着好友的陪伴一路向前。无论这世间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一旦有朋友相伴也就不觉孤单。现在我们常常把人脉挂在嘴边,其实真正的友谊,不外乎从意气相投到肝胆相照,看似清淡无味其实回味无穷。不妨多放一些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上,也好让自己有朝一日遇见意气相投的朋友。 所幸,我又遇见苏州,一扫在宁古塔那里感受到的阴霾,确实实确,纷纷扰扰中我已经渐渐将它遗忘。我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有时机一定留在最最繁华的帝都,见识一下所谓的大千世界。然而我却忘了,这世上还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活法,它叫苏州。一排排鹅卵石,一阶阶青
4、石板,一座座门庭,那一句句一声声从耳边飘过,似乎在嘲弄世人日日奔波劳碌而不知为何。我想,下次假设有时机,还是先去苏州看看,也许一下子就不想走了。 可是文化延绵,却容不得我倦怠停滞。踏上天一阁,是满心满意的感动在心中,一个家族,能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守护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怎么样的自觉才能做到的啊。就像是古老的苗寨里的人们生生不息地守护着那一棵棵树木一样,难能可贵,感动之情,无以言表。 我就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感动于先辈们对文化的热忱与坚守,得以在纷扰的世间有一隅休息的地方。起身致敬,向那些用身躯守护自己文化信仰的先哲们。起身前行,跌跌撞撞摸索在繁杂的尘世中。 第二篇。
5、摩挲大地读后感此书名为摩挲大地,这本书与寻觅中华是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六册中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此书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局部有关遥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可谓是精益求精,保古出新之作。 关于作者,想必也不必多说,这便是曾获过“国家级突出奉献专家称号的余秋雨。他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路,改变了中国散文的格局。本人对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的喜爱。 那接下来,便来品悟一下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之旅,所包含的人文之理吧。 1、道士塔 当人与历史相遇,引发解码文化基因的冲动。所谓余秋雨的大散
6、文,正好联系着两个关联性主题:历史探访与文化询问。探访靠的是双脚(或阅读的双眼),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漫游;询问靠的是大脑,是一种尊重史实的谦卑姿态,一种理性的知识分析。目的是辨析历史/文化确实定性,清理我们的来路。在最好的时刻,它应该是极富人文关心的隐喻性写作:一如“文化苦旅的总主题概括。 道士塔不仅是历史的一声叹息,更是沉重的悲泣因敦煌经卷被掠夺这道流血的文化伤口。但是在开掘历史资源时,余先生主观抒情用力过甚,而细节建构的历史场景那么不够充分。不妨首先指出这一点,因为这一倾向在作者的该类写作中时有所见。 无论叫大历史散文也好,叫大文化散文也罢,如果不坐实在历史叙事上,这个“大叫难免大而无当。
7、毕竟史实大于情感,建构一个充分的历史语境是必要的。如果抒情滑向滥情乃至刻意煽情,那就不免媚俗,不免自动消解文本的人文深度。此刻,历史/文化不过是市场经济时代群众阅读的消费品。 2、莫高窟 莫高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历代壁画的个人化描述,它简约地传递出壁画后面各时代性格特征的讯息,将静态的壁画赋予活泼的文化内涵。有如一道历史回音壁。 3、沙原隐泉 本文看上去就像一首“散文诗。从文体学角度看,散文诗实为颇为怪异的品类,它企图兼容、勾兑散文的平实叙事和诗歌的高蹈抒情的双重浓度,而往往造成双重排斥或相互对冲因而稀释“浓度的效果,更多的时候那么是牺牲平实偏向高蹈。总之,一不留神就如被酿坏的酸酒。余先
8、生对上、下鸣沙山有着饱含质感的描述。然后对隐于鸣沙山的月牙泉进行抽象的精神分析,并一步“推衍至“人生、世界、历史的开阔语境,对此,好之者自然会看出深度、大气之类,恶之者那么以为勉为其难。倒是“独行侠用词极准,尤其是那个从泉边陋屋闪出的老尼,让人眼睛陡然一亮。 4、阳关雪 本文是对盛唐文化的一次寻根。对盛唐文化俊逸高迈气象的礼祭,一直激荡着后世文人的心灵。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萦绕在字里行间。 5、都江堰 一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经受住了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几乎安然无恙。这是对奇迹的强力背书。越过浩渺时空,让人再次感念李冰的不世功勋。 不妨把话题稍作拓展。在混沌时代,洪水泛滥。相传伏羲时
9、洪水稍退,始有人类。帝尧时洪水又泛,夏禹那么以治水闻名,就像圣经上的挪亚。夏朝作为中华第一个民族国家,仿佛专为治理自然灾害而创,这几乎就是民族共同体的原始意义。到了战国时期,李冰接继治水大任,以疏浚为要。在自然伟力面前,顺应乃是根本,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无为而治之道。都江堰旁近道教圣地青城山,作者拜水而问道,指出此地为“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最天然的课堂,继而“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这就由问道而悟道了,诚不虚此行。 6、白发苏州 本文勾勒出千年苏州的双重面影:柔媚和激越。这涉及到一座古城复杂的文化生成力。遗憾随之而来:化繁为简的勾勒,难免使古城面影双重失焦。因此,这不算一篇有关古城的性格、命运
10、之书。如能容纳相应的历史叙事,一定更能激发读者对苏州的想象。 7、三峡 三峡自白帝城始。长江自白帝城夺峡而出,如野马狂奔,有自由不羁的大欢乐。李白的诗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心情。 这里也不妨多说几句。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被朝廷流放贵州夜郎,中途遇赦时刚好行至白帝城。李白辞别牢笼,自白帝城买舟向东,于是写下这首千年盛传人口的诗篇朝发白帝城。李白的心情可想而知,重要的是,人心与自然于此珠联壁合。 文字流传的三峡,当代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应该向中学生索取该文的读后感。后有舒婷的诗歌神女峰。这里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巫山云雨的传说,而舒婷的诗
11、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依我看,这是所谓新时期文学中,诗歌发出的对女性主义的最初吁请。这是一次觉醒,或如诗人所说的“新的背叛。 余先生的情与思,谦逊地止步于既有的对三峡书写的文字前,未有更多的拓展。传说,李白面对崔颢黄鹤楼一诗,也有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谦逊止步。不过,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倒是不难看出崔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流风遗韵。后来,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也明显是从崔诗化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起首两句;结尾两句“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更是直接仿效崔诗的结尾“日暮乡关
12、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贵池傩 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这是孔子的态度。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祭祀鬼神代表先民对自然的最初认知。如今,傩祭作为文化活化石为我们所认知。由远古庄严的仪式开展成后世的娱乐表演,傩舞已然被注入狂欢的酒神精神。传统文化以改造的方式延续其现代生命。据我所知,傩舞不仅在安徽贵池,而且在江西南丰乡间同样大盛。本文是对新乡间风俗亲切友好的问候。 9、青云谱 地以文传。想必本文对传播青云谱道院、对刺激南昌旅游业颇有奉献。这也算是作为艺术散论的本文的一个副产品。这也算是话语权。对艺术与时代、生命紧张的美学关系,我想到苦修二字,或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而作者以“绝境归
13、来概括。八大山人的画作,折射出明清易代之际酷烈的时代悲情。 2023、黄州突围 苏东坡诗书画皆通,一生屡遭贬谪、流放,却依然忠君,终得保全生命;同时能随遇而安,自我娱乐。苏向以中国文人典范形象为后世文人尊崇(羡慕和同情),但对他人生际遇的阐释却不免落入宏大空洞的价值套路,从来就不愿深究文人作为朝廷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历史的另一面。以本文为例,余先生首先将苏祭上民族、文明的高坛,诋毁者、诬告者自然被归位小人:“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而把文明的代表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那么是一群小人。对苏的赞美:当苏受审挨打时,“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就连诗人的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这是典型的修辞
14、的大词主义,动不动就使用国家、民族、文明、良知等字眼,呈现出传统文人所谓忧患意识和道德优胜论话语的激越面貌。类似的言说(不仅在本文中),要么是跟读者的廉价调情这类读者包括民族主义者、道德审判者、矫情分子和文化癖分子,等等要么就是扯淡。按照美国当代哲学家哈里g法兰克福在论扯淡中的分析,“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异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的最大敌人。 11、天涯的眼神 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如果有此一说的话)是一体的,也是文明的根基,经过一番推导,作者称其为海南的灵魂。海南本是天涯一隅的流放地,一座陷落在南中
15、国迷雾中的孤岛。将流放地转换成家园,将流放者转换成归家的游子,这是作者的推导手法。但这一推导俨然一场价值混乱的消解:柔软消解了孤苦,喜剧消解了悲剧,传说中鹿回头幻化成美女的“嫣然一笑消解了中原朝廷严酷的政治斗争。这个语境和语义令人疑惑。 12、山庄里的背影 本文原名一个王朝的背影,文化支撑的国家认同为其主旨。 承德避暑山庄,名为消夏休憩之所,实为康熙大帝稳固边境的前哨。寓政于乐自有其高超的一面。康熙国家治理高超的另一面,表现在亲近汉文化、和解汉儒,以化解反清复明危机,使中原节士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怒火慢慢熄灭。中原士人投入清廷怀抱,标志着民族主义对国家主义的认同。但是到民国17年,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实为对清朝所代表的最后的古典文化的殉节。换句话说,王国维不能认同五四一代新文化,也就敢于与一个新国家(民国)以身决绝。文化乃是国家的精神仪表,既强悍又无比脆弱,文化人(士人、知识分子)可以像王国维那样坚持“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也可以被国家主义彻底软化、臣服。国家主义是专制的象征,而文化以气节胜。 13、宁古塔 黑龙江宁古塔,清朝流放之地。草菅人命的时代,罪名莫须有,但惩治却是株连一大片。大规模的流放,是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