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86147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3年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开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影响,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开展步伐差异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这种贫富差异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症结所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扶贫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 对于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从表象分析,以扶贫角度看,存在着“三个掩盖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的高增长,

2、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二是城市建设的繁华和成绩,掩盖了农村牧区的落后;三是一些好的典型户和富裕户掩盖了面的贫穷,同时,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也掩盖了贫困群众增收缓慢的问题。 如果从社会和谐方面考虑,贫富差距过大,存在三个方面隐患。一是贫富差异大,弱势群体地位突显,人们心理失衡,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关系恶化,造成社会隐患。二是贫困容易使人们心情激燥,如果不能获得公平的开展权利和时机,就会产生恶性竞争。三是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容易产生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甚至使一些人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谋取财富。 当然,先富者并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称道,这些先富者阶层对地区经济开展也有着一

3、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关键是看我们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关注弱势群体,扶持他们加快开展步伐。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开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开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兴旺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国家根底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等,这些关注“三农的战略决策,必将对相对贫困矛盾问题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具体到我们基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一是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我旗的贫困状况,并建档立卡,尤其招商引资,财政创收,小城镇建设,一些致富大户纷纷崛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更应多多关注那些至

4、今仍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清醒认识到,我旗的贫困面广、底子薄、根底差,即使是比拟兴旺的乡镇苏木也仍然存在着许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较差的贫困“死角。对此,我们更不应该无视,决不准因工作失误,将其疏漏,使其丧失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的良好机遇。总之,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事实求是地摸清情况,搞好规划,从而有方案有步骤地扶持贫困户实现温饱稳定脱贫。二是扶贫投入要瞄准贫困群体,把握资金投向,不准人为“垒大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约束机制,总之,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扶贫投入要紧密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找准扶持的切入点,选好增收的突破口,针对现阶段扶贫

5、工作的具体情况,就是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水浇地面积,搞好“两基建设,夯实温饱根底,另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加快贫困群众增收步伐。四是发动社会力量关注贫困群体,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如机关单位包村扶贫,机关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包户扶贫等,要广泛发动,精心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包扶目标,落实包扶责任,同时,搞好催促、检查、验收管理和宣传工作,把包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年内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全部收入,纯收入是指

6、农民全年总收入中,扣除转移性收入和经营费用性支出后,可直接用来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改善生活的那局部收入。按照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可以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类。其中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效劳、资金或财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指农民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2、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

7、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根底数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而制定的。农民收入属于国家调查,原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现有新组建的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负责,由原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现农调队、企调队、城调队合并为调查总队组织全国800多个县级调查队,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实施抽样调查,并进行测算 二农民收入的来源及特征 1、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以下5个局部: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局部以农业种养业

8、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根本局部。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开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23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

9、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 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二、对农民增收的简要分析 一农民增收对国家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开展的根本问题。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农业兴 ,那么经济兴 ;农民富 ,那么国家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 ,增加农

10、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 二农民增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重点地区,肩负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任务。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对于稳固和加强农业的根底地位,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是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是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中共中央2023年一号文件突出强调支持粮食

11、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这是中央根据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开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三、 农民增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深远影响 一农民增收的前景 开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品牌走向了广阔的市场,激活了农村经济一池春水。然而,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局部地区农民持续增收根底依然薄弱,农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所以,要去探索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成立科普协会,定期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时通过“请

12、专家进来,建立示范基地,提高村民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在未来,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开展优质高效农业,挖掘农民内部增收潜力;扶大扶强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增收会是很可观的。 二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减缓,甚至增产不增收,这不仅扩大了城乡差距,而且激化了城乡矛盾,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因此,必须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13、宏伟目标,使得解决“重中之重的农民增收问题更加凸显,更加急迫,更加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浩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不管怎样浩大和复杂都离不开农民的增收和保持农民的增收为前提,否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力求通过研究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为促进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良性互动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建议,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社会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

14、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上下。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我国现阶段,由于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素质尤其低下。 二农业产业化开展缺乏 1、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形成的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开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根本内涵是: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效劳,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

15、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开展格局,它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伟大创举。 2、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缺乏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开展缺乏,中介组织不完善,产业化实体缺乏凝集力,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开展。 三农民收入区域开展不平衡 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这场改革从改进鼓励机制和提高微观经营效率入手,着眼于新增资源的重新配置,根本形成了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这堪称奇迹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区域经济的开展却越来越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无论是

16、在个体之间,还是在区域之间都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所呈现的明显扩大趋势,已对中国经济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增长缓慢,城乡之间及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的开展不平衡,使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拉大。 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相对缺乏 自一九九八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和水利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和水利业投资从一九九七年的四百七十亿元、一九九八年的六百八十四亿元,逐年增加到二000年的八百九十三亿元,二00二年到达一千一百零六亿元,解决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有能力办的大事。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和县乡公路改造等已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和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