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869975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有感 学者朱敬一著的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一封信一书,作为一个刚刚踏入研究领域,开始这方面学习的我而言,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全书分十封信,以十个不同主题,围绕做研究的根底,创新研究,从事研究工作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以及对研究环境和现状的认识了解等方面给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以信件的形式,结合自身的经历,试图用一种简单易懂,轻松愉悦的方式解读年轻知识追求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收获。在这,我将与大家分享我读后的几点心得: 1、做研究前要广泛读书,才能更好在研究中提出问题 细读前四封信,朱敬一先生围绕读书问题,上了一课。读书这个话题打从我们开始接受教

2、育,便一发不可收拾,社会,家庭,学校,无不告诉你,读书不是万能,但没有读书却万万不能,在信息时代,随着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一种关于实用主义读书和各个经验论者也都在反复冲击和动摇人们的读书目的,品读经典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快节奏消费知识,成为一种趋势,报纸和电视不断消费人们的眼球,我们接受的信息很多时候是别人用各种价值判断加以选择和筛选过的,在这个时候,人们看似了解很多,知道很多,但都是被动获得知识,我们了解和认识的世界是媒体塑造的世界,是别人眼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流,剧烈竞争的社会,人们向往成功,追求成功,读书也被认为是一种人们能寻找成功捷径的方式,于是,人们开始带着某种目的

3、性读某方面的书,长期以往的教育方式带来知识的过早划分,单一性强,学生精通某一方面抑或一窍不通。当然这些现象都无可置否,然而,在这个书中,朱敬一先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告诉我们,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主动提出问题,能在相关领域发问的人,而不是一味的,遵循别人的脚步,成为一个被设定程序,只会解决问题的机器人,被动接受信息,所以,作为一个追求的年轻人,应该努力成为能提出问题的创造者,很多人批评我们台湾的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很会解问题,但是不会找问题。你给他们一个问题要他们解,非常厉害,不管多难都很快,一天两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能解出来;但假设是要他们自己找出问题,就比较困难。那怎样才能让自己比较会

4、找问题呢。就是要不计目的地广泛吸收知识。1这一点指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面临的为难现象,朱先生认为,做研究要先读书,先博后精,在读书中发现兴趣,并深入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反之,视野过于狭窄,容易导致后期创造过程创意缺乏。而扩充视野的主要方式就是不计目的读书,不住相读书,这对于年轻的研究者提出了深刻的要求。 2、做研究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创新 对于初入研究领域的我,一时找不到方向,面对前人浩瀚的研究成果,亦不知从何入手,从哪读起,所幸刘老师的第一门课,让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在前文关朱敬一先生首先强调了研究者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接着第五封信,他开始鼓励读者们要在学习

5、和研究中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的,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很多时候,社会对于人才创新的要求屡见不鲜,然而,对于培养创新的能力与接受创新的空间小得可怜,这当中有一种躲避风险的保守心理,也有一种受限于传统思维的阻碍。这本书告诉我们,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能提出问题的研究者,就应当注意到学科知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要惧怕跨领域研究,对于研究者而言,只有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意,探索新的领域答复新的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在学习中,要擅长将外表看似没有关联的学科知识连结起来,去发现新的东西,尽管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可忽略。这不仅是一家的观点,学者王汎森在他对研究生作的报告中也提到研究生

6、应当在研究中有所创新,提倡敢于跨领域学习,在明确研究取向的根底上,学会创新。王汎森认为,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研究生不该认为自己是一个容器,等着老师装东西,而是要开始逐步开展和开发自己。2创新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创新需要奇思妙想,我们不能局限了自己的思维。 3、研究完成后,把成果拿出来交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 本书的第六第七封信中,作者讲到一点,那就是知识的拓展要勇于走向国际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成果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接受更多的批评和检验,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讲到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研究方法的学者告诉我们,研究成果最

7、终都将以报告的形式加以呈现,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尽量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描述问题,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与读者交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接受你的成果,理解你所从事的工作,而你的研究也才能带来实际的运用。3所以,一份非该研究参与者也能看懂的报告,是有效交流的前提,不管是外乡的还是国际。 然而,当你辛苦得出的研究成果遭受到他人的质疑或无视时,你会怎么做。朱敬一先生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各种碰壁的投稿经历,以及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奖得主克鲁曼等人被知名学术杂志退稿的经历,试图告诉我们,研究要善于采纳权威学者或评审的意见,能接受批评,用一种上进心和宽容心接受正面或负面的批评,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聪

8、明的人更善于在别人的意见中成长。 小结: 读完朱敬一先生的十封信,可以说,对于研究生活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许多问题也得到解答,作者围绕进行研究工作的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梳理了一遍,形成这意味深长的十封信,我了解到,做研究之前,需要在哪方面提高自己才能更好提出研究问题,敬一先生告诉我们是读书,不住相得读书;当你投入研究之中时,那么创新是重要的,要能在研究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要局限自己的思维;最后,当你完成研究时,研究报告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意见和批评,而这将促进你在学术创作中不断进步。这本书不算太长,也不难懂,由于时间关系,提出的只是局部内容,当中还有许多珍贵的意见和观点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第5页 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