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困难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内控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1设计目标不集中企业设计内控制度时,如果无视目标定位,可能会出现设计目标不集中、思路不清晰问题:一是关注内控的具体目标,无视内控制度设计应当效劳于企业开展的战略目标;二是战略目标调整、业务模式改变后,内控程序不能跟上企业变革的步伐;三是内控制度侧重查舞弊、防风险,无视财务报告和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表现为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不平衡,高级管理人员容忍甚至授意、指使会计造假,为虚构业绩、隐瞒利润或偷逃税款而放弃内控。2关键控制点偏离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在层次上应涵盖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应涉及各项业
2、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响等各个环节。而选准关键控制点是制定内控制度的核心,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有效防止内控真空。比方,销售收款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之一是销售人员不得直接收取销货款。有的企业为方便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允许销售人员直接收取销货款,这样的内控制度为无良人员截留、挪用甚至贪污货款提供了可能。3本钱效益失衡内控制度设计需讲求控制效率和效果,合理权衡本钱和效益的关系,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本钱节省偏好,即使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业务领域,也不舍得投入必要的控制本钱;二是苛求控制效益,设计的控制程序繁琐,管理刚性有余但缺少必要的变通,执行难度大、效率差。把握好本钱效益
3、原那么,需要记住:内控不在繁简,管用就行。4照搬照抄缺个性企业之间因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行业特点、经营模式、业务规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实施内控时也有不同的要求。借鉴别人的经验本无可厚非,假设只是简单照抄,千人一面,内控制度不能充分体现个性化差异,那只能算是充当门面,很难具有可操作性。5企业开展难适应有的企业内控制度沿袭传统,一朝制定多年不变,很难适应企业的开展,使得内控制度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创新、管理要求的提高而改良和完善,使得企业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没有应对措施。为此,企业内控制度也要与时俱进。6部门之间少协同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认为内控是财
4、务部门监督其他部门的职责,往往形成财务部门单枪匹马抓内控,却得不到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和支持理解的被动局面。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认识上的误区、自身能力的限制、管理上的偏好等因素,都可能使企业部门之间的内控协同效果弱化。7控制程序脱节企业内控的程序应当与业务流程环环相扣,相关的控制要求应当延伸到业务的各个链条,业务链条变化后也应当有恰当的控制程序与之相适应,否那么就可能出现控制程序脱节的问题。比方,有的企业在合同控制中,只关注合同评审和签订,不注重合同的执行和变更,或者虽然关注合同的执行,但跟踪控制程序只是参照初始签订的合同,不深入分析合同变更原因,不认真了解合同条款变更的内容,
5、使得控制程序脱节。8信任逾越监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清楚并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但习惯代替制度、信任逾越监督的问题在不少企业都有所表现,少数人拥有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特殊权力,负责监督的部门被边缘化,不敢行使监督权。9制度迁就环境内控制度设计应当以企业的工作环境为依托,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人员安排,对内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派驻外地的经营网点不设立分公司,异地经营网点的采购、仓储、保管、销售、收款业务完全依赖同一部门的工作。随着网点的经营规模扩大,其自主经营时间越长,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在此经营环境下,假设没有适当的内控制度安排,单独依
6、靠内部审计和突击检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10轻信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企业缺乏对系统流程与内控有效性和适配性的评估,流程再造不彻底,管理系统与控制环节脱节甚至矛盾,系统更新不及时,内控工作又过分依赖管理系统,形成系统流程和控制程序两条主线的排斥效应,有可能造成管理混乱和控制程序失效。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瞬息万变的市场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要想生存和开展,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许多单位已把建设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会计信息
7、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1.管理观念不到位,缺乏紧迫感。长期以来,由于受方案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局部企业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根底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缺乏,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根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2.法人治理结构不标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运行,有赖于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
8、构。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别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标准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以后,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远未到达内部权利制衡的效果。很多公司内部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有的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由经理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受企业经理的直接领导,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于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不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专权独断、贪污腐败等现象产生,阻碍了企业的开展,影响了经济秩序,是
9、假数字、假报表出笼的重要原因之一。3.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单位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企业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定位,原来一直是站在根底审计的角度上,如果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国有企业
10、现状的角度上,对内部控制就有必要从新定位,不能够仅在某些方面进行修补,任何一项标准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同时又要具有一些开展的长远眼光,将内部控制相关标准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国有企业改善的重大举措,把对内部控制的定位确定在原有的内部控制定义的根底上并按照目前的条件进行修订,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根底上迎合国际标准的要求。2.标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要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完善企业内部
11、管理监督机制,强调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和公司财务的监督作用,使会计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标准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时机主义等行为,为企业内部监督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控制环境。3.强化外部监督力度。当前,国有企业会计造假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因为会计造假存在巨大的需求。虽然造假有风险,但会计造假带来的收益可能是几何级数放大,与造假被查后的违法违规本钱相比,前者依然诱惑难挡。在“时机收益与“败漏本钱间比拟,是造假者决定冒险与否的关键,就实际情况而言,“压缩财务造假的“时机收益极具难度,而增加“败漏本钱,是非常现实的遏止手段。要想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当务之
12、急是加强外部监督,加大司法介入和惩治的力度,迫使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拟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
13、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别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5.预算控制比拟薄弱首先是预算编制比拟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方案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