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根本思想祝太文()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在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经验和以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为鉴戒的根底上,提出了中国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和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根本思路。论十大关系的根本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十大关系;形成背景;调查研究;根本思想“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
2、设情况的根底上,所进行的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那么,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一、论十大关系产生的背景(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模式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新生状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封锁,世界上只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将战火烧向中国,一直得到美国支持的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还时刻准备着反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之下,新中国实
3、行“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同苏联结盟以抗衡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的军事进攻。在国家建设上,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多少经验,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建设国家。政治上,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地保证了人民政权的稳固性。经济上,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中央集权的方案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优先开展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对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国有着切实可行的示范作用。在建国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遭受百年战争破坏的国家,百废待兴却又缺少资金、设备和技术,生产力水平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苏联的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集中有限的
4、财力、物力开展经济生产和社会建设。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初摆脱内外危机的适当的和必然的选择。(二)苏联模式矛盾和弊端显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围剿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列宁以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化解了危机,随后以新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俄国的生产力解放和开展。斯大林继任后,俄国内外仍然危机四伏,加之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模糊,于是逐渐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封闭的外交体制等等,这种苏联模式在短期里有效地稳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促进了经济开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长期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容易破坏民主,不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高度集中
5、的经济容易导致生产关系僵化,不利于解放开展生产力和改善民众的生活;高度封闭的外交会阻碍对外学习交流,容易导致自身的狭隘与落后。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6月,民主德国柏林发生群众游行示威要求改善生活的事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种种骚动不安的迹象,充分说明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已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新中国在解放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是模糊的,“只能根本上照抄苏联的方法,但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又经过三年多建设经验的积累,原先的建设模式也出现了不适,现实到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时候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
6、告全盘否认斯大林,披露的内容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揭示了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都是正确的,尽管淆乱许多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在相当程度上破除了许多人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和教条。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败得失,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契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底上,将马列主义根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朝鲜战争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始终是外部侵略和欺凌中国的总后台,有关侵略和反侵略的
7、新认识产生,总是与美中关系联系在一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党和国家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彭德怀就此向世界宣布:“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毛泽东预测“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并认为中国应该尽量利用这个和平时期进行国家经济建设。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空前的国际威望,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底和完整表达,后来得到印
8、度和缅甸两国的共同倡导,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标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那么。1954年4月7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新中国努力推行“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的方针,开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拉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自此新中国同世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外交关系,并逐步形成走向世界的外交格局,这一时期外交的成就为中国致力国家建设争取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四)建国初期国家各项建设的经验积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百年侵略
9、掠夺、被国内反动统治者长期剥削压榨,近代工业停滞落后、农业原始生产倒退、交通闭塞运输阻滞、通货膨胀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的国家,整个国家处于一穷二白又千疮百孔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以恢复和开展生产作为工作的重心,紧抓国家财政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抵御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侵蚀,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阶级所有、合理調整民族工商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开展,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10、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中,国营经济由于属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人民政权的支持开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为有方案地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中国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1953年开始实施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方案,由于注意从当时国情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兼顾,采取灵活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至1956年即宣告方案规定的任务提前完成,初步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根底。与此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至1956年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社会
11、主义经济建设逐渐铺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好转和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提前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济建设经验,加之对苏联模式的缺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二、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一)论十大关系的调查研究和发表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实际,而了解实际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方式方法,有方案、有目
12、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为准备八大报告,刘少奇从1955年底开始就分别听取了中央局部工业部门的汇报,毛泽东自1956年2月14日开始至4月24日期间,同政治局、国务院局部同志一道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以及国家计委编制的关于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国防工业建设规模速度、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第二个五年方案的汇报,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与有关人员进行了探讨,在结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经验
13、和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等根底上,思考了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了其总结和思考的重要结果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表达在大会的报告及相关的文件之中。1965年12月27日,毛泽东的这篇会议报告印发全国县团以上领导干部学习。197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正式公开发表。2023年6月,此文被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通过对新中国三年经济恢复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取得的成
14、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方针政策、向外国学习的问题等方面的思考。提出这十大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一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以便“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
15、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根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效劳。三、论十大关系的根本思想(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必须经历的过程,而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根底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是工业化的核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就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快乐,谁就可以蹂躏它。新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工业在工业
16、化道路中的意义,都要求新中国开展以重工业优先的工业体系,完成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毛泽东研究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时,直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开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同时,他也指出“决不可以因此无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也就是要在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建设的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以免出现像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那样片面开展重工业,而导致“轻重工业开展太不平衡而产生严重问题,出现人民生活必须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从而动摇长远开展的根底。毛泽东关于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关系的论述,实际上说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也就是优先开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部门的开展,这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模式。在生产力布局上,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开展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毛泽东研究后认为“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开展,而且“新的工业大局部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