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第一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读毛泽东选集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关注政治的人,也从来不去讨论政治,感觉那些东西都离的我好遥远,我很务实,有时候关注的都是我喜欢的或是学习中要用到的东西,比方说我对舞蹈的关注要大于其他任何东西,但是我现在发现我错了,因为有些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从初中开始我就听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当时只是知道它大体的意思,不知道是谁说的,更不知道出自哪里。现在我知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
2、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开展、军事理论的奉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奉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
3、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20230人之一。 对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古语,其实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但是我们对他的深一步了解还是来自毛泽东的那封信,然年我们对这八个字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文中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中国从清末开始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中华民族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充分的认识到了中国的现状,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当时的时候,党内的同志对当时的时局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相信革命高潮会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会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认为当时的一些努力是徒劳的,毛泽东同志得知这种情况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
4、物辩证法,科学的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比照,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开展的悲观思想,并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开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这封信简直是及时雨,他以自己远大的革命目光,不拘于当前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道路。然后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知安定了多少党内的同志及群众,并以最终的新中国建立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透过这封信,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以其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以自己远大的目光,谨慎的态度,引领着身
5、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为后人创造了这和平安逸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地向毛泽东同志学习,学着像他一样用思想辩别是非,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小看各种星星点点的小势力或小力量,因为假以时日,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开展壮大起来,成为不可无视或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怀着信念,坚信星星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篇: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论文写作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艰辛的革命历程已经被载入史册,在一个和平年代,不妨抛却政治、革命等因素,简单阅读这篇回信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写于
6、1930年,这个时代的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大革命失败后,夺取政权的国民党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专制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艰难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红军前途产生担忧与疑心的悲观论调。正是这个时候,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回信。信中答复了对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根本形成。 阅读这篇文章时,即使我在课堂之上已经了解到详细的背景,但是阅读仍然很困难。我无法明白毛主席所认识的“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与
7、开展具体含义;我也无法理解他所断定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开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他似是而非的问题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行文时论断一个民族的社会开展,而且在历史的今天看来大多数都是对的。 每个人的思想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必然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面对很多我无法理解的问题,我决定翻阅毛泽东选集,我相信在这里,我会找到答案。看完了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我惊叹于毛主席对于社会各阶层的认识。他在这篇文章里,论及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每个阶级都有详细的区分并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细想一下,这个难道仅仅是博览群书就能做到的吗。我觉得不是。
8、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与考察中国社会,不会有如此之论述。之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到了他在农村地头奔波的身影,也看到他调查记录的细致。读到伟人背后的这些故事就不难理解他的重要论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开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读到这些故事,可以想象他在大多数人坚持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时所感受的落寞;读到这些故事,不难想象他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自内心的坚决与自信。是呀,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毛泽东联系中国的根本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起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道路。马列主义的正确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但是前期
9、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也告诉我们:照搬苏联经验,不加创造地运用马列主义,是会犯错误的。 天才的毛泽东的实践精神着实令我敬佩不已。正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辟言论一样,调查、实践的精神贯穿毛泽东革命的始终。斯洛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毛泽东早年的一那么故事。“第二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一个名叫萧瑜的同学与我同行。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睡觉的地方: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没有一个铜板游历五县,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有这样的魄力着实让我佩服。“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调查中,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现状,很多问题也就真实地展现我们面前,问
10、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阅读着毛泽东,不禁想到自己。一年的生活中,记忆深刻的竟是那一件小事。那次我们班长提议开展义工的活动,我们小组五人承担了这个活动的筹划与开展。当我们在康桥开 会讨论时,我们订下了详细的方案。我与另外一个女生负责了解养老院的具体情况。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决定出发。我们辗转了一番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夕阳西下,慈祥的爷爷奶奶在整洁的院落中享受属于他们的安闲,抑或回忆着属于他们共同的话题,多么和谐的“夕阳美。可惜这只是我们的所谓的“夕阳无限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破旧的大门紧紧锁着,抬头望去,一位奶奶在二楼窗前傻傻笑着,那般寒冷。我们不知那里面是否还有正常的老年人,我
11、所想说的是,正常人在这样的压抑奇怪的环境下必是无法正常生存的。明显的比照之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很多时候与我们想象的有很大差距。显然,我们没有毛主席那种强烈的调查意识,我们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我们之前的认识上思维,我们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能将眼界置于社会乃至世界之中,这是很悲哀的。也许有人说,我们理工科的,潜心学术就行了。我认为这样是不好的。理由有二: 一、大多数人的思想总是倾向于理想主义。当我们放眼社会时,震撼于社会现实的种种落后时,我们从人类层面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这正好可以提供给我们持久的动力与
12、热情。 二、科技就是效劳于社会的。既然这样,当我们放眼社会时,我们不是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我们不就获得源源不断的外在推动力,更好推动进步。感动于钱学森等一批建国初期的科学家,对于祖国与科学的热忱使得他们永远地载入史册。也许,有的人会说,时势造英雄,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那一批的人。希望有一天,我们这一代也能像他们扛起历史的责任。 从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晰地看出毛主席的非凡哲思。中国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被他理解与运用得恰到好处。他在信中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思想,指出: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13、。 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开展会是很快的。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 四、现实的客观情况是,各种矛盾都向前开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比照,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开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
14、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开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开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正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矛盾,平衡矛盾。毛主席的“实践论在历史的开展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也称“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探索中积极前进,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确实完成了许多重大建设。但是,面对这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
15、我觉得现在的改革似乎缺少些什么。我决定学习毛主席辩证唯物主义来思考这个问题。理论与实践是我们改革的两个方面,而且本来就是矛盾的。如果我们过分地夸大 理论作用,我们就会犯革命早期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样必然不利于促进改革开展;但是我们如果一味地重视实践探索,我们必然会犯改革盲动错误,这样势必会延滞改革的步伐。思考之后,我还在西方文明史找到了例证。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以宗教的虔诚信仰,激发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为资本主义的开展提供前提;宗教改革,修道院的出现使得社会开始追求理性、崇尚科学,用科学指导技术的开展,这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厚积薄发,欧洲在中世纪几百年的时间里,在看似平静的社会下为资本
16、主义的开展做了坚实的铺垫。欧洲在一百年时间里完成的思想基奠是深厚的,而我们近代中国的曲折开展中,我们有所改进,终于赶上世界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但不得不成认,我们近代的改革是被动的,我们是在西方的铁蹄下被迫翻开国门的,我们是在西方的枪炮声中睁眼看世界的,我们亦是在无奈之下选择革命的。我们的思想根底是薄弱的,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逝去,当那个国家危急存亡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人民群众的“可以燎原般的革命热情已经尘封进历史中。没有深厚思想根底,我们的人民似乎缺乏了一种信仰,我们的改革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在肯定并坚持我们的探索精神时,我们不是应该同时重视思想的启迪吗。我们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中深深地扎下我们的根,我们要有自己民族的坚实并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