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调研报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陈华宁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就 1.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开展,目前中国在中央、省、地、县建立了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范围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阶段,机构以农业部门为主,涉及水利部、中科院、教育部、林业局等。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农业科研机构1170个,比1979年的513个增加近1.3倍,其中农业部所属58个、省属465个、地市属647个;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化科研机构分别为694个、126个、127个、43个、180个。 经过50年的建
2、设,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机构综合实力普遍增强,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为行业决策效劳的能力显著提高,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在职职工9.6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农业部所属0.6万人、省属2.8万人、地市属2.3万人;种植业3.9万人、畜牧0.7万人、渔业0.4万人、农垦0.2万人、农机化0.5万人。各级政府通过农作物改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大科学工程等根底设施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
3、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奉献。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农业科技在过去的50多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19792022年共取得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9000多项,其中国家奖1316项(自然科学奖43项、创造奖242项、科技进步奖202331项);19882022年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3375项。19962022年,获得国家级奖励365项,其中科技进步奖303项、创造奖46项、自然科学奖16项。建国以来,共培育推广新品种6000多个;截至2022年底,我国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2046件,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申请120234件,占53.5%。 超级稻引领我国水稻“第三
4、次革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方案以来,经过全国2023多家协作单位的不懈努力,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示范推广获得重大进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型构建的新领域;在品种培育方面,创制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新品种28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在示范推广方面,协优930 8、两优培 九、沈农26 5、国稻6号等超级稻品种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禽流感疫苗研制居国际领先地位。研制成功h5n1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最近,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出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
5、和新城疫两种疫病的新型基因工程“双抗疫苗。目前,h5n1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已在全国应用约6亿毫升,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载体疫苗在全国应用4.2亿羽份,“双抗疫苗正在加速产业化。这些高效、平安、方便、低本钱疫苗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为保持中国禽业持续稳定开展及在国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转基因抗虫棉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和开发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目前唯一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已有46个抗虫棉品种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自1999以来,国产抗虫棉推广应用面积以每年2023%左右的速度递增,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6、1.27亿亩。 3.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技术研究及其产业、根底性研究等三个层次,在开拓技术市场、引进市场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开展。尤其是2022年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以来,科研单位科技资源得到优化、新型学科建设取得进展,科研人员积极性得到提升,为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根底。 在运行机制上,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全面实行了全员聘用制,非营利机构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改革分配制度,加大岗位工资比例,科技人员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调动了科
7、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科研机构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并留出一定比例的流动编制吸引客座和流动人员。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开放、交流、竞争、协作新机制的建立。 在学科调整上,按照强化国家目标导向和突出优势的原那么,各农业科研机构重新凝练了学科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人员结构调整上,按照高效、精干的原那么,大幅度压缩了职能部门和人员。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成长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首先,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中转制的院所,均已完成清产核资、资产划拨等准备工作。其次,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不断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依托技术优势创办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截至20
8、22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有经济实体496个,从业人员1.4万人,全年总收入27.8亿元,上缴利润820230万元。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 1.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转变中央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投入规模、投入方向和投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在投入结构上,实现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持续地增长。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公益性特点,应坚持中央财政的投入主体地位不动摇和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决心不动摇。与此同时,地方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机制。二是在投入规模上,应明确农业科技研发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家科技投入总量
9、以较高速度增长的根底上,确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领域科技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家科技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三是在投入方向上,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产出,主要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公共需求和公众利益所必需的公共效劳资源。在构建这些公共效劳资源平台的根底上,务必防止“重建设、轻运转的投入倾向,充分提高公共效劳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此外,还要在假设干关键性领域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如转基因工程、农业节水工程、农业行业科技工程等,加大对农业根底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四是在投入方式上,要处理好公益性研究和市场性引导的关系。大局部经费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方式支持公益性领域长期开展研究,
10、少量经费用于引导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领域开展技术研发。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一是建立科技制度分类评价体系。在绩效评估上,针对工程和岗位不同,分类进行评价。对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考核不搞一刀切,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比性评估体系,在明确工程绩效目标的根底上,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根据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周期长等特点,对工程的检查评估不宜过于频繁。二是完善鼓励机制。激发创新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整体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正常的工资性收入,改变农业科技人员收入比其他行业低的状况。同时,改善收入结构,引入一定的竞争和鼓励机制,使效益工资与业绩挂钩,按岗定酬、按绩取酬;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收益反哺创
11、新群体及个人的机制。三是完善科技管理政策,建立科学、标准、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宏观管理上,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资源,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 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跨地区联合攻关,促进重大技术突破。在工程选题与立项上,围绕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加强中央与地方、科研与生产、行政与推广的结合。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平安管理条例、资源保护等现有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缺乏尽快予以修正,研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法律制订。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有效鼓励自主知识的形成。同时,加强执法,加大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平安管理条例、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有效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围绕农业开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假设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野外观测台站等。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工程,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推开工程、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