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初探 法官队伍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多如牛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笔者试图从制度层面上解剖法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对法官职业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对法官队伍现状的整体评价 说到对法官队伍的整体评价,笔者想引用最高法院副院长曹建明的话,他说,1998年以来,全国法院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阔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严肃执法,秉公办案,为保障改革、促进开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奉献。事实证明,法官队伍是好的,是党和人民完全值得信赖的。笔
2、者认为,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相比而言,法官同行政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相比,从人员素质到工作效率都是比较高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不等于说法官队伍就不存在问题了,实际上,我们的法官队伍无论从人员素质还是管理制度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那么,现阶段法官队伍究竟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一)从队伍素质上看,法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化程度不高 先从业务素质看。笔者并不否认,我们的各级法院确实有一些高素质的法官,我们有些法院,特别是高级法院或经济兴旺地区的法院,吸收了一批普通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或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有着坚实深厚的法学理论根底,经过
3、一段时间的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和法学理论解决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法院的中坚和骨干。但遗憾的是到达这样标准的法官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整体上是经济兴旺的地方优于经济欠兴旺的地方,上级法院优于下级法院。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有相当一局部或大局部法官还没有到达职业化的要求,有的还相距甚远。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法官大多数已经是大专以上学历了,你那么说,是不是夸大其词。不可否认,我们的法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有的法院已经到达了80%或者90%以上。我们也习惯于用我们的法官通过参加了什么业余学习,获得了什么文凭,大专以上学历占法官总数
4、的百分比来证明法官素质的提高。如果单从数字看,法官的素质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这只是外表现象,应当看到这些80%或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法官中,只有很少一局部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其他大多数是参加工作以后在职参加业大、自考、函授、刊授等毕业的,当然其中也有一少局部人通过这种方式的自学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学历教育的功利性。大局部人是为文凭而学习,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审判实践中我们的一些法官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文凭,却弄不清复杂的法律关系,审起案子来是语无伦次,大白话充满庭审,撰写的审理报告、判决书千篇一律,语言逻辑不清,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可见这种业余的学历教育对学员业务素质的提
5、高是十分有限的,法官整体的业务素质并没有产生预期的飞跃,文凭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从法官队伍的人员构成来看,我国法官成分复杂,同质化程度严重缺乏 从各级法院法官的来源来看,我国法院法官的成分极为复杂。有的从行政机关调入,有的是教师改行调入,有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分配来的,有的是转业军人安排就业的,有的是经考试录用的,有的是“以工代干转正的,简直是五花八门。这些人有的是大学或大专毕业,有的中专、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学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而普通高院校法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只占极小的比重。这么多成分如此复杂的人组合在一起,由于文化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经历背景不同,必然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差
6、异,最明显的是面对同一件案件,一个法院的不同法官或上下级法院的法官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有学者指出,我国法官队伍比较缺乏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其职业特点也处于模糊状态,不仅在法律意识、法律专业知识上难以形成共同语言,而且在职业伦理、职业操守等方面也难以达成共识,内部自律机制因而难以有效建立,不可防止地造成审判秩序的混乱和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法官的公信度不高,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三)从法官队伍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来看,现阶段实行的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司法职业的内在要求 先从制度设计上说,建国以来我们的各级法院都是按标准的行政机关设计的,就是现在,各级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
7、与行政机关并无二致。如院长以下设副院长、庭长、副庭长,下设假设干业务庭室和综合处室,院长、副院长分管几个庭室或部门的工作,这与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极为相似。所有的人民法院都存在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我们的法官被人为的分成了三六九等,法官与领导之间、下级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领导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官的升迁任用与奖惩,事实上形成了法官对领导、下级领导对上级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人身的依附必然导致意志的屈从,造成法官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法官职业意识的养成,不利于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个权力结构适用于行政机关却不适用于人民法院,因为它违背了
8、司法的规律。 再从各级法院的运行机制来看,现在通行的案件审批制度,也有悖于司法的规律。通行的做法是一个案件要经过庭长、主管院长、院长审批或者审判委员会研究才能下判,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这些庭长、院长不办案却可以“唱主角决定案件的结果,而在一线办案的法官反而成了“跑龙套的,可谓中国一“怪。实际上,法官的审判活动无一例外地要经历“获得案件事实择取法律标准解释法律标准对法律标准与案件事实的价值和逻辑关系进行内心确信形成判决的思维推理过程。这个思维推理过程是由法官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个性化的脑力劳动,不需要他人的干扰。这种无限往复的逻辑实证过程会外化为一种定向的思维习惯,成为法官职业
9、化的一个突出特征。而现行的案件审批制度却未能表达这一特点,以行政权力代替审判权的行使,实际上是违背司法规律的。 (四)从法官队伍的数量及工作效率来看,我国法官数量过于庞大,工作效率不高 据统计,我国现有法官大约20多万人,平均每5、6千人就有一名法官,与兴旺国家每56万人有一名法官的比例相比,我们的法官数量实在过于庞大。与数量庞大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我国法院法官的审判效率并不高,每人每年结案只有三、四十件案件,只相当于美国法官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我们的审判效率如此之低。是不是一线法官办案的绝对数量很少。我看不是,我们有相当一局部法官一年能办一二百件案件,一般的也能办百十件,效率并不低。造成平均结
10、案率低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法院存在相当数量的“脱产或“半脱产法官。在法院,办案最多的是审判员(包括助审员),副庭长次之,到了庭长一级办案就少了,当了院级领导就根本不办案了,再加上不办案的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科室的法官,不办案或根本不办案的法官占到了法官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这样平均下来,审判效率自然不会很高。 二、关于法官队伍存在问题成因的思考 关于法官队伍存在的问题成因的探究,应当从分析问题入手,最终从制度的层面加以考量。 (一)关于法官素质的思考 先从法官的选任看,选拔任用法官的标准过低使得法官的整体素质先天缺乏。法官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不仅要具备国家公务员必
11、须具备的根本条件,而且要具备法官必须具备的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然而建国以来,特别是法官法实施前,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忽略了,对法官的选任几乎无任何诸如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很多人可以未经严格选拔而进入法官队伍。由于没有严格的选拔任用法官的标准,一个人到了法院不管是否从事审判工作,不管素质是否符合审判工作的要求,只要到达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干部级别,都被任命为法官。法官职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可以平均分配的待遇。结果导致两个恶果,一是法官队伍无节制膨胀,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而素质参差不齐的法官队伍。相当一局部人虽有法官职称但却不胜任法官职务。二是
12、法官与书记员比例失调,由于书记员逐渐被选任为法官,造成书记员严重缺乏,一些本应当由书记员承担的工作却由审判员来完成,造成法官与书记员分工不明,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影响了案件质量。 再从对法院、法官的管理制度看,制度的设计无视了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建国以来我们在制度的设计上把法院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将法官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进行管理(即使到了现在,法官仍然沿用公务员的考核方法,法院的干部任免仍沿用行政机关的做法),在制度设计上无视了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而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法官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已经造成,我们正在为无视法官职业特殊性的制度设计付出代
13、价,而且还要继续付出代价。现在我们却过多地指责法官的素质低下,实际上,法官的素质是由法官制度决定的,既然你在制度设计上将法院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既然你将法官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那么你就没有理由要求法官具备比公务员更高的素质。所以单纯指责法官素质低、不求上进是有失公正的。 (二)关于法官管理体制的思考 首先从领导干部的任免看,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不符合法官职业化的要求。建国以来,法院的领导班子都是同级人大任免,实际上是由组织部门选任委派。这在行政机关并无不妥。关键在于法院不是一般的行政机关,法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你从其他党政部门选配干部,很难适应审判工作专业化的要求。比方说一个相当级别
14、的领导,尽管他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在行政机关他可能是一名称职的领导,但到了法院却未必。为什么,因为当法院的领导,不仅要具有行政机关领导所应当具备的根本素质,还要求你具备一定的法律背景和司法经验。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党政机关的领导直接选派到法院担任领导职务,尽管他对法律是个门外汉,尽管他一个案子也没办过,但到了法院就可以直接被任命为院长、副院长、纪检组长、政治处主任、审判委员会委员,而从事审判职业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法官却要听命于这些从来与法律无缘的人,这在法治国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却成了通行的做法,见怪不怪了。这种做法抹煞了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而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不能低估的,它
15、使法官认为,当法官不必研究法律,只要研究好“社会学、学会为官之道就足够了。不懂法的人可以当管法官的官,享受一线办案法官无法享受的“尊荣,那么法官还有什么必要劳心费心地学习法律。退一步说,学了法律,成了专家又能如何。 其次从法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上看,现行法官制度的鼓励机制不符合法官职业化的趋势。制度的导向和评价功能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既然你将法院设计了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权力结构,既然享受尊荣的等级与官阶成正比,既然当了官能过上“食有鱼、出有车的体面生活,享受到普通法官无法享受到“尊荣,那么法官必然形成以当官为荣、当兵为耻观念。可以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法官制度,实际
16、上是鼓励“当官,而不鼓励在第一线办案的制度。所以说,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仅不能保证选拔出高素质的法官,更重要的是还造成了法官价值评价体系的扭曲。一个人到了法院,当了书记员,想当审判员,当了审判员,想当庭长,当了庭长,想当院长,没有一个人甘愿一辈子当个书记员或审判员的。实际上,评价一个法官水平上下的标准已经变成了他实际享有的行政级别的上下,而其本身所具有的法律素质倒在其次了。而在现有的体制下,想当官除了需要具备一些根本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有“道,所以我们的有些法官不是把精力用在学习研究法律上,而是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想当官。那些当官无望的,那么消极地对待工作混日子,那些真正高素质的法官由于年轻或社会经验缺乏无法得到晋升的时机而处于较低的等级,无法享受到法官职业应当给他们带来的尊荣,导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