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摘 要:本文在界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内涵及其根本属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的根底上,从城乡劳动生产率、产出分配率、劳动参与率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开展 城乡收入分配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经济学内涵及其根本属性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经济学内涵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协调是指各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能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它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产业系统内部各局部之间、局部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
2、的耦合状态和聚合质量。因此,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是协调,产业之間的聚合质量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二是指为促进产业结构系统协调而必须经历的组织过程和运用的调节手段,调节手段那么包括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逻辑上讲,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属于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关系,表达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是产业之间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程度,集中表达在产业间资本和劳动两种根本要素的耦合状态与聚合质量。在驱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因流动性特征所赋予的要素“粘合功能使其成为引领生产要素流动的龙头,劳动力因其主体的能动性遂成为最为活泼的生产要素
3、,因而资本与劳动是驱动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资本与劳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比例变化,构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的根底。因而资本与劳动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态是决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的核心因素。综上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市场和政府两大力量协同推动下,实现以资本、劳动力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动态、渐进过程或状态。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根本属性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本质属性是产业之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协调就是合理,合理就是协调。协调开展是经济开展追求的理想目标,其根本内涵是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有效使
4、用。以资本和劳动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均衡配置构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根本内容,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以及经济和谐开展的根底和表现。产业之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的必要前提,又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的必然结果,更是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重要抓手。因此,产业之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本质属性。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源动力是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协同性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或流动并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显然是凭借于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得以实现的。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与政府是两种根本的经济体制,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市场与政府作为配置资源两种根本方式,在混合经济体制下,二者通过各自的运行机制交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程度,进而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从根本上受制于市场与政府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协同程度。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源动力是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协同性。二、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识别开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居民收入分配直接受制于三组因素的影响:劳动经济产出的转化劳动生产率、经济产出居民收入的转化产出分配率和劳动力人口的转化劳动参与率或就业率。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一个部门居民收入状况如何,首先要看该部门获得了多少
6、经济产出,这样的经济产出中劳动又分得了多少份额,劳动收入份额又在多少人口中分摊。也就是说,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产出分配率和劳动参与率的三者大小及其相互关系。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这三个因素在城乡两大部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方向以及程度,即:劳动生产率因子: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形下,农村部门相对于城镇部门假设能使其单位劳动力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GDP,那么将有利于城乡收入差异收敛。产出分配率因子: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形下,农村部门相对于城镇部门假设能使其经济产出更充分地转化为居民收入,那么将有利于城乡收入差异的收敛。劳动参与率因子: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形下,
7、农村部门相对于城镇部门假设能使其劳动力外流带动更多的人口迁移,那么将有利于城乡收入差异的收敛。上述三个因子的单一或组合作用均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三种机制能否顺利运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状况发挥着关键作用。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机制一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收敛机制开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城乡两个部门所表露出来的种种差异均源于二者在产业布局上的不统一,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成因。具体地讲,由于农村就业往往对应着农业产业,城市就业往往对应着工业和效劳业产业,这就直接规定了城乡劳动生产率均衡状况从根本上取决于三次产业的比拟劳动生产
8、率的均衡状况。而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衡状况那么取决于三次产业的资本产出与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状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的本质属性是产业之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这就意味着随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趋同是必然的,而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农村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具体地讲,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开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开展必将极大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并进一步促使农村产业衔接更加紧密、分工更为具体和细致。农业技术进步的加速与分工经济的强化表达了资本产出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产出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将推
9、进农村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收敛。二城乡产出分配率差异收敛机制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功能性分配初次分配和规模性分配再分配两个层次。规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根底上完成的。城乡居民收入中绝大局部是通过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所以初次分配状况如何必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二元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就业分布的行业差异及其自有生产要素居民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结构的差异,导致城乡产出分配率存在显著差异。产出分配率的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会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因此,在其他條件不变的情形下,如果能够使农村产出分配率得到相对提高,那么城乡收入差
10、距将会因农村部门经济总量更为充分地转化为农村居民收入而缩小。随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劳动力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日趋合理,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的开展,农业农村中的劳动力与资本要素配置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农村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也随之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农业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显然,在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体制下,要素收入等于要素产出,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农村劳动力在产出分配中的份额就会随之增加,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产出分配的差异。三劳动参与率差异收敛机制
11、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村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隐形失业现象严重。相对于城镇部门农村部门实际就业率偏低,赡养系数较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农村部门相对于城镇部门拥有更高至少是相同的劳动参与率,那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因农村居民的劳动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持续缩小至少是不再恶化。从本质上说,劳动参与率是指一定部门劳动力与人口之间的相对关系,即在劳动力以及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劳动力流动带动人口同方向迁移的程度。只有当农村人口迁移程度超过其劳动力转移程度时,农村劳动参与率才能得以提升。在没有制度性障碍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与人口迁移之间的相对关系决定于人口
12、迁移的本钱收益比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非农产业大开展以及由此催生的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非农产业的开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经济条件,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根底设施、根本公共效劳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能够降低人口迁移的本钱、提高迁入人口的收入以及生活质量。这样,劳动力转移能够更大程度地带动人口迁移,从而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参与率。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表现在第一产业方面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纵横拓展,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劳动参与率。四、结论与政策建议上述分析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这种作用是随着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合理配置和流动,在投入产出收敛机制、产出分配收敛机制、劳动参与收敛机制三种机制单一或组合作用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以收敛。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创造必要条件。首先,应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现代效劳业等三个环节谋求二者的协调开展之路。其次,需要从确立就业优先的产业调整战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等五个方面来构建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开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参考文献:1宋海林.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高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理论阐释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23.3张照侠.劳动报酬占比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3,5.4李政,杨思莹.科技创新的城乡二元收入结构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23,1.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2.3.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