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思慢想读后感1500字 快思慢想读后感1500字 小湃阅读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头两章是在4月8号之前两周内读完的,然后,仿佛有两个月的时间是被妖怪偷走了一样,至少在这本书上完全没有分到时间配额。再拾起继续读,就进入6月了。随同温度上涨的,是内心里的慌乱以及体重。终于这周起始,打定主意这周里一定要读完它,做个了结,也做个回忆。 首先,我也要给朋友们推荐此书。(我买的是台湾版,据说翻译更准确) 快思慢想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康纳曼先生给人的认知系统分配了两个角色。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系统一表演的时机更多些。系统二占主导作用的人们,那么是作者口中的经济人. 快思的系统1。它很情绪化依赖直觉
2、和记忆(其实记忆许多时候是很不准确的),见多识广又很会联想,擅长编故事。系统一能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响。但他很容易上当,以为亲眼所见或者手里已有的信息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损失躲避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慢想的系统2。它动作比较慢,擅长逻辑分析,系统1无能力解决的问题,都留给系统2处理。他虽然不易出错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或者会过度自信,直接采纳系统一的判断结果。 举个小粟子来看一下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偏好,也就是四象限形态: 情形1:面对得到 选项a:确定可以得到900元 选项b:有95%的概率得到202300元,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情形2:面对损失 选项a:确
3、定会缺失900元 选项b:有95%的概率损失202300元,5%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在有许多人参加的实验中,在情形1中,更多的人选择a;而在情形2中,更多的人选择b. 这种偏好被总结在下面的偏好四象限形态之中: 读完此书,并不能让我们从此对系统一占据主导地位时的种种问题免疫。作者自己也说: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得知,系统一是不大受教的,除了我归因到年龄的一些效应外,我的直觉思考跟我在做这些研究前,没什么两样。我还是会犯过度自信,极端预测,方案的谬误等错误。我唯一增加的只有辨识这些情境的能力。比起看着自己的错误,我在电视别人的错误的能力上,进步了很多.这也正是我最大的收获:更擅长指出亲朋好友所犯的错误
4、,可以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他们思维的捷径是什么,偏见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看到他们又犯了wysiati(whatyouseeisallthatis)的毛病时,内心里总会有一种高明的满足感和不知道如何说服他们的无力感。.(读到我的读后感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不要从此舍我而去呀。) 作为多年训练有素的理工女,阅读此书时也会时不时得意,这许多年的职业训练让自己身上的系统二走到幕前的时机大大增多(其实读的过程的真实感受中:又被捉到了。)。但是更大的快感是(明显的自虐倾向),这本书让我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认知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看到过去的自己是如何的过度自信,那些一次又一次犯书中案例类似错误或者
5、偏见的记忆在阅读过程中被唤醒,为自己过去种种的错误和认知误区迅速找到理论上的支撑,感觉那些错误的层次都被提升了好大一层呢。 唉,我其实想说的是,一直以来总是偷偷自诩理性至上的我,其实也还是被系统一奴役的普通人罢了。居然不是一个经济人。(满脸黑线。) 不过,好消息是,这次这么系统地审视自己的认知局限,以后,如果可以勤快几分,准备两个行为标准核对表: 不确实情况下判断时可能选择的捷径和犯的偏见; 选择时可能无视的价值偏见和框架效应 事实上,你我都知道这种勤快不会发生。这两个表也不用我动手制作。作者在书的最后面附录了关于这两个专题的论文。如果有那么一天,三分钟热度上来了,又意识到自己的认知需要改进,可以直接翻看这两篇论文。 或者更直接的方法。多对自己存些疑心,多追问几个反向的问题,多想想犯错的概率和后果。 说了老半天,突然醒悟到,孔子在千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说要三思而后行。 (再记。当时买书时一冲动,还一同买了一本英文原版。说老实话,我真没动力再读这本英文版。)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