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雷家书读后感提到家书,我首先想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给儿子信中所开的那一长列书单;想起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想起了要求孩子们象曾国藩说的那样“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算那里的梁启超;想起了告诉孩子“时刻要为别人想想的合群根本原那么的胡适;想起了力图用家书为女儿的一生“打个前站的王朔;想起了重庆的渣滓洞江姐临终前给云儿写的那封信。这一封封家书,在家庭的传承中,是媒介,起到了对子女家人及时教化的作用;是证据,留下了长者一生积累的成果;是传承,让文化成为一家、一国延绵的基因。家书,是家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电报出现之前,文字的家书,几乎是远距千里的亲人间交流信息、沟通亲情的唯一载
2、体。那时的一封信,要在路上走过几十天、几个月、几年。有的甚至于是泥牛入海,永远收不到。去年,在号称“沙漠里的一滴水的又见敦煌剧场里,我印记最深的除了张仪潮收回国土的艰辛和王道士盗卖经巻背后的无奈外,就是那个在隋唐斗室里,夜不能寐,期扮着远托的锦书,早日到达行走在丝绸之路某个地方的丈夫手中的少妇米微的暗泣孤泪。现在,随着网络的兴旺,家书的送达,已经不是过去鸿雁传书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时长,而是在电子邮箱中的一瞬间。信件收发容易了,人们就如同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样,珍惜程度也大大淡化了,原来家书中那股沟通亲情、相夫教子、孝敬长辈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家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平台。一个有心人,可以在自己和
3、父母、孩子、爱人、友人、朋友的通信中,系统的去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观点的思考成果,最终积沙成塔,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文学成果。象本书的主人公傅雷,与儿子十八年的通信,系统的收集了这位老先生一生在教育、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道德等等方面的思考。像这样如此有心、有品并最终成书的系统性家书,我还读过亲爱的安德烈、尼赫鲁家书书信集和曾国藩家书。其中,安德烈与龙应台的交流,更多的是内地母子交流少有的平等朋友味道;曾国藩与他的兄弟们的交流,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长兄假设父说教;而傅雷与他的两个儿子、包括大儿媳的家信中,更多的是生活上亦师、艺术上亦友的心的交融。我曾和一个文学大家讨论过书信体、
4、日记体文学作品。他认为,书信体、日记体,是最宽松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是一个什么都能装进去的蓝子。你可以往里面装进去任何一种的文学载体,一点也不显得有什么不适宜。我想了想,也是,你在里面,写上一首诗,讲上一个故事,写一个虚构的小小说,写上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写一篇随笔,写一本书的读书体会,都能妥妥地装下。就连尼赫鲁先生,给女儿用信的形式写的那部厚厚的世界史,不也放下了吗知道傅雷家书,是看了太原日报的一篇有关傅雷家书的文章。这篇文章讲,傅雷家书是与曾国藩家书、郑板桥家书、颜氏家书等齐名的几大必读家书之一。讲该书洗脱了一般人对父亲严厉不可侵犯的刻板印象,时而激昂、时而可亲、热血与理智并进、企盼与自省
5、交揉、完全是清清楚楚血肉俱全的现代父亲样貌。这篇文章讲,金庸盛赞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篇文章说,傅雷先生的一个晚辈亲戚讲,这半辈子能挺过来,全靠傅伯伯的傅雷家书,迷路了,看几段,又找回了方向;消沉了,念几篇,又抓回了意志;干累了,翻几页,又笑着重上战场。看了这样的介绍,心向往之。专门买回了这本书,认真读了。接着,又拓展阅读了书上推介的颜氏家训和了凡四训。颜氏家训最欣赏的是颜子推老先生对物质享受的那个“止字。了凡四训,有很浓厚的佛味,书中讲的主人公积德行善,延长阳寿的故事,你可以将信将疑,但故事包含的道理值得大家好好的去品味。最近,再读此书,版本换成
6、了三联书店的傅雷书信选。相比上一版书,这本书多了给二个儿子以外的亲人、孩子的老师以及自己的朋友的书信摘选,新增的信中,绝大多数都和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看了这个版本,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傅老先生夫妇的家教。对了,我还想说明的是,再读之后,我发现这个书名有些问题,因为,这本书中的家信,有一些带星号的,是傅雷先生的夫人朱梅馥写的。因此,这本书最恰当的书名,应该叫傅雷夫妇书信集。傅雷家书读后,印象最深的,是以下看点:对一切不能太苛刻一九六零年八月二十九日,在知道儿子找到终身伴侣后,傅雷先生在信中讲:“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的一切要求,不能太苛了。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追的你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
7、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坚强的人又近乎专制。梦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又在那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的什么程度我特别赞同这段话。我们每一个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从这个认识出发,对人生、对伙伴、对同事、对朋友,特别是对孩子,要系统思考,全面的看,整体的看,动态的看,不能只看某一点的缺乏,或某一点的长处。在要求别人、伴侣及孩子的时候,要想想自己能到达的标准。对别人求全责备时,要反求一下诸已能不能做到那么完美。遇到别人做的事不合自己心意时,是善意的提醒,平心静气的协调,还是居高临下,刀子般
8、的恶言相向,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生活中很多引起矛盾的事,并不复杂,也非原那么问题,往往脑子里的情绪脑一联结,味道不合的狠话一出品,瞬间就会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弄得不可开交。时间耽误了,事情没办成,自己一肚子气,还不好再见吵过但又必须再见的人。古话讲:“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文化、都有自己的职业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指望所有的人方法和你一样,思想和你一样,效果和你一样,是不现实的。而且,你也有局限性,想的不见得是最全的,认识不见得是最高的,方法不见得是最好的。人生的和谐之道,就是非原那么问题的“容异,就是容许无碍大局的不同声音,就是容许无伤原那么大雅的标新立异,就是容
9、许一些小事和琐事的延时欠位。很多事,较真的时间、情绪、经济代价太大,不值得我们针锋相对。即使原那么问题、大局问题、大雅问题需要较真,也要讲方法,讲艺术,讲适宜的时间节点,讲事知的场合。不能仅靠一腔热血一冲了之,不能仅凭口舌之利长快短痛。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应有境界。毕竟,我们面临的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人生的三件宝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选择朋友,我们寻找伴侣,我们培养孩子,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在一九六零年八月二十九日的信中,傅雷先生谈到:“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本质善良、天性的敦厚和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它可以慢慢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
10、不致变成悲剧。我个人认为,傅先生讲的这三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三件宝。我们寻找自己的那一半、要求自己的那一半,应以这三件宝为底线,不合这个根本要求,家再富裕、人再帅气、关系再硬,也应毫不犹豫的放弃;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结交知心朋友,应以这三件宝为底线,不符合这个根本要求,能力再高、背景再硬,也应坚决的割席绝交;我们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应以这三件宝为培养底线,人以德为本。我们的孩子,应该成为一个有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家庭、伙伴和社会的有道德的人。德的培养,绝对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孩子的教育要“躬自厚而薄责人想让孩子做什么,希望孩子将来成什么,最重要的是,当家长
11、的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一九六零年八月二十九日,傅雷在信中讲:“你是以艺术为生命的,我只想提醒你几点: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那么;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莫要要求别人;自己所犯的错误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第二,永远不要忘记我教育你时所犯的过严的错误。总的来说,可以指点别人,但不要给别人好为人师的感觉。但凡童年不快乐的人,都特别脆弱,特别敏感,你回想一下自己,就会知道对你的恋人要如何审慎了。我觉得,这段话,引深到我们的教子中,更有意义。我们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就是以身作那么。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去要求孩子。自己想让孩子做的,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如果你要求孩子讲卫生,你
12、自己晚上不刷牙;如果你要求孩子待人有礼貌,而你自己对来客因自身情绪而冷假设冰霜,连招呼也不打;如果你要求孩子不剩饭,而你经常碗里留下东西;如果你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玩游戏,而你却半宿半宿钻在游戏中不可自拔。你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我们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是自己在出错时,勇于认错,并立即坚决改正,不再重复。如果为了长辈的面子,死不认错的话,你会给你的孩子带一个不好的头。让你的孩子也出现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挫折和困难的消极心智模式;我们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是自己要认真的吸取自己的长辈教育自己的得与失,不要再走他们走过的错路。不能过严,过严从小会不快乐,不能过界,但也不能太松特别是原那么的边界问题上,你
13、是不能松的;我们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要当教练,而不是要当保姆。要创造孩子大胆实践的时机。让孩子通过实践,来完成自己能力的最有力的论证。当教练,要有教练的责任,你不能还没有把该教的教给孩子,你就大撒手,听任小朋友自由开展,还美名其说,这是要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人生需要年长可靠的老师人在旅途,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找到“三人行中的“我师。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的信中:傅雷写到:“年纪大的人总是往更远的前方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无大错。一九六零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傅聪确定人生的伴侣后,傅雷在信中写到:“发生什么疑难和苦闻,随时向一二个有经验的正直的中老年人请教,(
14、你在伦敦已有一年八个月,该有这样老成的朋友吧),深思熟虑,再做决定,切勿凭一时冲动。同年十月二十一日的信中写道:“我从小到大,样样靠自己摸,只有从年长的朋友那里偶然得到一些启发,从来没有人有方案的指导过我,所以事倍功半“。一九六一年四月九日给弥拉:“真正的智慧在于听到忠言,立即实行。“现实生活中无人给我指点,我曾经犯过无数不必要的错误,做过无数不必要的错事,回忆往昔,我越来越希望能使我至爱的孩子们摆脱那些可能遇上但防止得了的错误和痛苦。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从出生七十天起,到二十一岁之间,九成以上时间远离父母在外。外婆家寄人蓠下的生活,每天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家庭出身带来的阴云,每天都让我的
15、天变的那么灰暗。周边的亲人,绝不像父母那样对你负责,他们话说的很好听,但真正给你的有用指导那么少的可怜。学习和工作的伙伴,认可你的能力,但又常常因他们根正苗红而自觉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给“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翻翻白眼。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问题了,父母鞭长莫及,只能靠自己盲冲瞎打,真的象傅老先生讲的那样,犯了好多有父母指导时很少犯的错误,吃了很多在父母身边能够防止的亏。现在想起那时的某些事,后背还有些许刻骨铭心的后怕和凉意。等我做了父亲后,我和傅老先生一样,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走我自己走过的路,几乎一天也不让她离开我的视线,每天苦口婆心的给她讲一摊又一摊的道理,几乎包办了她入职场之前全部大事的最终定板。这
16、就有点上辈被蛇咬,让下辈怕井绳的味道了吧以至于女儿长大后,经常抗议我包办太多,削弱了她的动手能力。再后来,咬着牙,把她一个扔到北京我鞭长莫及的地方,远离我可能包办她的环境,让小丫头在北京单独闯荡十几年,吃足了她同辈人没有吃过的苦头。现在的她对于我当时唠叨不停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理解,而且也开始接过我唠叨的接力棒,启动了她对自己的哼哈二将的唠叨旅程。大事小事都要对人有交待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傅雷写到:“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行动上做的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淘气的人要淘气结果吃亏一个道理。“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之后,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有交待。这本书中选登的信,有些附有傅聪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