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霸王桥上读项羽霸王桥上读项羽 钱声广 我的故乡安徽全椒,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县城被一条玉带似的襄河环绕着。玉带之上建有七座古桥,都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霸王桥(又名白汪桥)相传是因楚霸王项羽而得名。那是项羽兵败垓下,向南撤退途经全椒时,乌骓从一桥上飞驰而过,疾劲的马蹄踏裂了桥上的青石,留下一个马蹄印,因而后人将此桥称为霸王桥。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全椒境内确有多处项羽遗迹,流传许多楚汉战争的故事。说来断愧,每次回故乡,都想着到桥上去走一走,但总是未能如愿。2019 年清明回故里,与二三老同学相约,终于成行。不知同学是何等心情,反正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的,看能否寻找到项羽当年的足
2、跡,并能从中读懂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真谛。霸王桥位于旧城的西门,为单孔拱形石桥,桥长近 30 米,宽约 5 米,两侧的护栏都是用整块条石垒砌而成,因年代久远,显得有些苍凉破败,但也不失玲珑小巧,古朴秀美。两岸河堤上草木扶疏,星星点点地开着油菜花和淡紫色的野花。我立于桥头,很难想象出当年乌骓是如何从这桥上飞驰而过的,倒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引发我许多感慨和遐想。千百年来,楚汉之争,解读众多:既有成王败寇的功利性思维,又有勿以成败论英雄的理想情怀。但是无论如何,项羽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都是让人敬重、推崇的。我曾读过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也曾零星地阅读过一些有关项羽的神奇故
3、事。项羽在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留给人们的思考太多、太多。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叔父项梁曾为此发怒,项羽则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由此可以想象,项羽年少时似乎有些顽劣,却又志存高远。或者是但凡英雄,皆有与众不同之处,以至后来,当大秦始皇帝率队浩浩荡荡地游会稽、渡浙江之时,项羽竞有此语:“彼可取而代也。”巨鹿之战,使项羽一战成名,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凸显出项羽的神勇和指挥才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道:“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
4、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秦末天下众诸侯中,如此雷霆万钧,威风八面,唯项羽一人而已。此时他年仅二十五岁。许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历史剧情的跌宕起伏、纵横捭阖所吸引,而忽略了具体的个人在这样的起承转合中的无奈和苦闷。项羽如此勇武,后来又何以致败?而原本受降的刘邦,一个小小的亭长却能取秦皇而代之,成为新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历史似乎归咎于项羽无谋取天下之心,他想要的只是衣锦还乡。当年灭秦之后,有人劝他:“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而项羽面对已成废墟的大秦王官,想到这个不可一世号称万世之基的大秦帝国,从称帝到灭亡,
5、也只有十五年时间,就在一片呼啸中灰飞烟灭,遂不容分辩地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由此看来,项羽并没有一统天下自己做皇帝之意,而是崇尚先秦的诸侯分封,于是便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他自立为西楚霸王,辖九郡,定都彭城。历史的玄机,往往不易被当事者看透。项羽的东归旨趣,却被一心觊觎天下的刘邦窥破。建立割据势力后,战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兼并与掠夺不断升级。汉高祖四年(公元前 203 年),楚汉表面上握手言和,相约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项羽于是归还了刘邦的父母妻子,再一次引兵东归。所有这些并没有打消刘邦建立汉天下的决心,暗地里再次向项羽举起了刀剑翌
6、年,刘邦以分割领地为条件,又一次诱使韩信、彭越与刘邦大军从四面合围项羽于垓下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英雄末路。项羽已无回天之力,拼命突围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已为他备好了一只小船,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再重整旗鼓。此时项羽已有向死之心。他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冷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说完,将伴随自己五载的乌骓托付于亭长,任其逃生,便又冲入敌阵,毙汉军数百,最后实在力不能支,即用自己那柄杀敌无数的宝剑自刎。一代魁杰,就这样魂断乌江,时年三十岁。霸王桥上读项羽,项羽是真英雄。很多年以后,当李清照看到南宋当权者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时,愤然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篇,无隋鞭笞南宋当权者的苟且偷安,热烈歌颂项羽的勇于担当,鲜明地指出人生的一种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是惟志不渝,大义凛然,成为鬼中英雄。忽忽两千载,悠悠万古情。项羽的英雄豪气、铁骨柔肠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