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908413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忧乐精神专题学习讨论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承续与发扬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主讲人: 一、忧乐思想的根底忧患意识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忧患意识萌发于青少年时代,贯穿于终身实践,结晶于邓州任内。其岳阳楼记是对平生忧患意识的精辟总结,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一)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明道二年(202333年),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这年七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且禁民淫祀,并奏请减免盐茶税,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 (二)进亦忧,退亦忧

2、 庆历三年(202343年)四月,范仲淹因西北战功而擢升枢密副使,后又升参知政事,但他不坐享其成,反而更加忧国忧民。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措施,并主持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仅进行16个月便夭折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经验。天圣八年(202330年),因直谏被逐出京城任河中通判的范仲淹,听说朝廷打算建太乙宫,要消耗巨额资财时,立即上疏反对。庆历新政夭折谪知邓州后,他仍坚持“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范仲淹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为国家、为民族、为黎民,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也塑造了自

3、己的高大形象 二、忧乐思想的核心“不欺精神 庆历六年(202346年),邓州新科状元贾黯回邓省亲,专程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策。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终身践行,官至御史中丞。他遇事敢言,无所顾避,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无疑得益于范仲淹的“不欺精神。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道德操行的高度概括,是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核心。他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都自始至终贯穿着“不欺的信条,正是这种“不欺精神,才使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传千年而不衰。在如今市场经济快速开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发扬范仲淹的“不欺精

4、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以光明磊落的胸怀做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三、范仲淹的忧乐人生观与社会荣辱观 一种文化如果久远地被一个民族所沉溺与传承,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涉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文化最终成果是人格,集体文化的最终成果是社会人格。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从艰难的童年到步入仕途的64年人生中,忧国忧民,无时或已。一篇代表作岳阳楼记震古烁今,民胞物与的襟怀,“先忧后乐的荣辱观,正是倾其一生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情操是他高尚荣辱观的具体表达。“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荣辱观念的树立,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

5、士总把个人的荣辱观融入到保卫民族利益,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之中。 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自从成为朝廷命官,“每感谢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但是,仕途险恶,人心叵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挥之不去的如影随形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只有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被贬谪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他虽三次被贬出朝,却

6、无怨无悔,“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荣耀)。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陕西XX县区),从此未再回到朝廷,可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老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范仲淹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无私无畏的一生为社会道德建设树立了新标尺,为净化社会风气提供了精神武器。 范仲淹即使受尽屈辱,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十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都不放

7、在心上,有诗云:“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足道,塞上衰翁也自知。由此可见其心胸宽阔,不计个人得失,虚怀假设谷,令今人感慨。宋代官员每至一处履新,照例要上谢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范仲淹在饶州上谢表时说:“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之方。意思是说,当了地方长官,就要政简刑清,安邦利民;如在朝为官,要竭尽忠直之节。在润州时表示:“竭诚以报国,弗钳口以安身。只要有利于社稷,即使身处险境,他也不会钳口结舌,缄默不言。他在邓州时,曾上谢表称:“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他以挽救民疾分担国忧为己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孟子说:“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善天下。范仲淹那么是“寸怀如春风,思与天

8、下芳。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如此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真是难能可贵,值得当代领导者效仿。 历史上有多少像范仲淹那样的先哲之所以为后人所熟悉,所敬仰,就是他们用无私无畏的牺牲,用默默无闻的付出,用战胜命运的壮举,用殚精竭虑的追求,用爱岗敬业的行动,端端正正地书写了“忧乐,诠释了“荣辱,在人们的心目中竖立起永恒的丰碑。当今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号召群众做的事,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要求群众抵抗的事,自己决不染指。这样,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在领导干部的影响下形成,在领导干部的领导下蔚然成风。 范仲淹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是心在朝廷,情系百姓。明道年间,江淮、

9、京东发生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赈灾,仁宗不理。他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这才命他安抚江淮。他开仓赈灾,减免茶盐税,禁民淫祀,并将百姓所食乌昧草带回京师,请仁宗传示六宫,以戒侈心。他任参知政事时,曾将那些庸才宵小从官员登记本上一笔勾销,大臣富弼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而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坚决把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悉数罢黜。他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关心民疾,兴利除弊,泽被一方。他在知苏州时遇暴雨成灾,千里沃野顿时成了水乡泽国,为疏浚河道,范仲淹屡次跋涉于泥泞水潦之中;知开封府时搏击强豪,整顿吏治,京城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歌谣;饶州产茶,

10、那里的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鸟衔茶,负担沉重,范仲淹任饶州知州后即奏免了这项弊政;庆历六年(202346),范仲淹知邓州时,当地亢旱不雨,他亲自率领百姓凿井浇田,居然使这一年五谷丰收,家饶人足。他在所至州郡陶铸人才,栽培桃李,兴庠序,葺州学,处处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胡瑗、孙复、石介等皆出其门下,范仲淹不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重教兴国,传承着生生不息到达中华文明。 范仲淹的忧乐情怀还表现在他对人民的忠诚。无论何时何地,爱祖国爱人民永远是首选,这是一个最根本也是最高尚的道德追求。以效劳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侈淫逸为耻,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坚实的精神依托。 范仲淹即使在一

11、些小事情上,也急人所急,忧他人所忧,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他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时,一下属死于任上,家境困难,无力归葬,范仲淹不但捐钱雇船运送灵柩,而且写诗给所经关津:“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假设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关津果然给予了照顾。范仲淹在苏州时买一宅基地,风水先生占卜此地世出卿相,他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府学。他乐善好施,回苏州省亲,把3000匹绢悉数散与亲朋故旧,并置田数千亩为义庄,以赡养家族中的穷人。而他贵为大臣,非宴客不食肉,妻子巾钗布裙,儿媳有一顶绫罗做的帐帷,范仲淹以为过于奢侈,不准带回家。此类事例甚多,足见解衣推食、济困扶危、公正清廉是他的一

12、贯品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人民心声,代表百姓意愿,就必定会赢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戴,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惠政及民,在饶州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他从邓州调任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道请留,朝廷特准他再任。后调往杭州,邓州百姓在他创立的花洲书院建生祠祀之。连他的去世,也留下光辉的一幕,“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如此受百姓爱戴,真不多见。真正的历史伟人,便是那巍巍国魂下永不变心,永不褪色的热诚,这才是连绵数千年人类社会荣辱观的永垂不朽。 四、范仲淹的忧乐情怀与社会和谐论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标准、制度体

13、制、社会风气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那么是崇高和谐理念及有序的社会道德准那么。范仲淹以其伟大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在中国历史上塑造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忧后乐思想成为引领当代社会和谐的珍贵精神财富。 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和谐文化的具体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公一生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经典。“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

14、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所追求的正是自然界万物生机竞自由,天地人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 人类文明开展史说明,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和谐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其批判的功能,即对社会不和谐因素提出指责与疑惑,能发挥维护建设的功能,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共生,最终使人类社会走向繁荣。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根底,只有利益和谐才能和谐社会,社会和谐首先应该建立文化和谐。因此,要在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构建社会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千百年来,多少先哲贤人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正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呼

15、唤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和谐。“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代邓州的花洲书院中,范仲淹历经沧桑,在岳阳楼记中挥笔抒发的先忧后乐情怀,折射出了他博大情怀中人格的至圣至贤。 遥想洞庭山水,风光多变,气象万千,岁月更替,人世悲欢离合,庙堂乌纱的沉重,江湖隐士的沉郁,文人骚客慷慨感伤,百姓黎民水深炽热,那是民族忧患意识的延续,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集中写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年少多艰难,生活异常辛苦,求学从师,借寺庙苦读,划粥割齑,刻苦自励,靠非凡的毅力和广博才学赢得朝廷的重用,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官场。他在生活上廉洁自律,“一餐不食二荤,在政治上不畏打击,勇敢进取。“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坚持社会公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这场历史上的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权,其实质正是范仲淹为了追求社会利益的和谐。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遭受失败,然而,范仲淹在主持工作的地方上,培养人才,兴修水利,保土安民,政绩显著,真正做到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他严于律己,反腐倡廉,妻子儿女衣食简朴,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建立一座像样的宅第。他接济贫穷,乐善好施,待人亲善敦厚:他培养能人贤士,友善乡野村民: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使臣,要求朝廷让他继续留任。范仲淹正是以他先忧后乐的崇高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和谐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