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领导事迹材料:女县委书记宋瑞珍女县委书记宋瑞珍她是个官,中国真正意义上最基层的官。但她管理着十几万人,这已经奠定了她的意义。官是个旧概念,我们这里这样表述党的一个基层领导,缘于一种习惯。不同于其它行业的是,官总是用权力在工作这就是中国化的管理但作为一个女官,宋瑞珍是在用感情的方式与环境交流,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现象,她都是这样。这既是女人的特性,又是她作为一个官员的职业个性。她是个保存女性温存的官员,而她用情感方式工作的结果,首先是化解了“官气。她把党的官在她的区域里变得可亲可近,于是她的行为化解了贫困山区那一颗颗暴躁而愚顽的心。于是她成了一位出色的县委书记,并证明了政府权力在新时代最新的
2、品质和可能性。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榆社县。之后人民繁衍,朝代更迭,绵延1400余年。在榆社如此久远的历史沿革中,惟1995年至2022年初近6年时间内为女性执一县之政:先县长,后县委书记,宋瑞珍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写下了怎样的文字6年来,我以一个记者的客观态度和榆社子民的炽热情感关注着宋瑞珍;6年来,我没有停止过对我贫穷故土的眺望与探询,可以说宋瑞珍的每一项政举不仅影响(推动)榆社的经济建设和文明进程,也牵动着像我这样少小离家的游子的心。新世纪第一个早春,我得到一条重要消息:宋瑞珍离开榆社了,时间是2022年2月5日,那天,太行山西麓浊漳河畔的大地还有些寒意,宋瑞珍不住地回头张望熟
3、悉得像家一样的榆社山河,不禁黯然神伤榆社1995年3月8日,是宋瑞珍终生难忘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她到榆社当了县长。在贫困中挣扎得太久的榆社人禁不住露出些许失望的神情:“一个女的来能行吗榆社实在太穷了,而且榆社的穷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症。关于富裕的梦想愈来愈遥远和模糊,榆社人已经有些麻木了。对于榆社的穷,我自己就有刻骨铭心的感受。而宋瑞珍1995年3月8日深夜在那间陌生的办公室的案头看到的县情资料足以让她倒吸一口凉气:榆社是晋中地区11个县市中惟一的国定贫困县,其贫困程度可想而知,全县14个乡镇336个行政村8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县财政累计赤字2022多万元,干部职丁已有丰年多未发工资榆社
4、是著名的革命老区,50多年前,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这里的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半个世纪过去了,榆社仍有不少老百姓竟然穷得连买盐的钱都没有。第一次下乡,宋瑞珍步行20多公里山路,到了两河口乡的琵琶窑村,全村5户16口人,就有7个光棍;4个孩子,大的16岁,小的8岁,都没有上过学;5户人家住的全是几代承传的破旧阴暗的土窑洞,做一次饭吃3顿。几个妇女见到宋县长都一个劲地哭着央求:“带俺们走吧,把俺们迁出去吧,俺们再也不想在这里住了。临走时,村民郝宪云满头大汗地追到村外,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一定要送给宋县长,这是他上个月到镇上时用15斤玉米换下的。同样不忍卒睹的穷困状况宋瑞珍在西马、白壁等乡镇的一些偏
5、远小村也一次次地看到。每当她看到这些情景,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酸楚,作为一县之长,她不安和愧疚。然而,更让宋瑞珍感到心情沉重的是,全县277个贫困村中就有43个是自然条件恶劣、地方病严重、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的特困村,全县8万多农村贫困人口中就有8000多生产、生活能力低下的呆、傻、残废特困人口。这是扶贫攻坚的难中之难。肩上的担子重,是因为心中的责任更重。情况如此复杂,大大出乎宋瑞珍的意料,真正考验她的时刻到了。宋瑞珍和同事们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的分析论证,一整套扶贫攻坚的方法相继出台。随即,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力实施了“移民扶贫、爱心扶贫、产业扶贫、组织扶贫、精神扶贫、社会扶贫,六大扶贫工程。县五大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镇、联系一个贫困村,每人扶持一个贫困户脱贫、扶持一名困难儿童上学。县直机关严格实行系统包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