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92319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3年小写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写的文化:群众文化的两种时间一、群众文化的娱性功能 自1942年以后,主流文化经过民间话语的转译,具备了群众文化所有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众文化是大写的文化,它所强调、宣扬的是与国家民族相关的宏大叙事,它的目标诉求是发动和组织民众参与到民族救亡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因此,这个群众文化虽然形式和内容已被人民喜闻乐见,但它并不是市场化或消费性的。三十年代以上海城市消费文化为代表的群众文化,在后来主流文化的叙事中根本被中断,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它被认为是不健康和具有腐蚀性的。红玫瑰或礼拜六以及舞场上的靡靡之音,在群众化的红色经典面前不战自败。因此,在20世纪的大局部时间里,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处

2、境,消费性的群众文化没有生产的合法性和可能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了社会生活和它的开展方向,它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为商业文化的生长、开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具有消费性的群众文化中断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启动是在港台消费文化的反哺中实现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的爱情小说和诗歌以及海外华文电视连续剧等,以另外一种方式占领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这一文化形态被称为快餐文化。但它讲述的内容和方式,都是老百姓所熟悉并乐于接受的。这些作品的根本内容都与道德、伦理、亲情、血缘相关,都是寻常事、平常心。用迎合

3、百姓心理和趣味的方式实现其商业诉求的目标。在接受港台文化反哺的同时,大陆文化市场也在试探性地寻找自己的商业文化形式,在这一形式尚未成型之前,市场首先找到了过去的替代物,即以闲适散文领衔主演的非意识形态文学。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丰子恺、徐志摩、郁达夫等作家的闲适作品被大量翻印。事实上,这些作品一经重新包装上市之后,它便经历了一个市场的剥离过程。闲适的趣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局部,它寄予了中国士大夫的某种理想,同时也宣喻了隐含其间的没落情绪。但在市场的世俗化过程中,它改变了闲适的文化内涵,而仅仅流于闲情的消费。象酒肆茶楼、餐饮服饰、古玩鉴赏、花草鱼虫等,不再有弦外之音,在消费者那里,仅仅是世俗

4、生活的另外一种形式。另一方面,在反哺的过程中,文化市场也终于找到了中国式的肥皂形式。90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标志了消费性的电视片在文化市场上开始占有绝对的优势和垄断地位。从这个时代开始,电视连续剧作为群众文化生产的主要形式,迅速形成规模化。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量、爱谁是谁、北京人在纽约、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笑傲江湖、大宅门等,成为世纪之交家喻户晓的明星剧目。 群众文化的市场化,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消费要求,也使20世纪以来主流文化一体化文化生产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但是,群众文化毕竟是消费性的文化商品,按照理查德.汉密尔顿的解释,它是通俗的(为群众欣赏而设计的)、短命的

5、(稍现既逝)、消费性的(易被忘却)、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弘壮举1用麦克唐纳的话说,群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方法让大伙快乐。2因此对群众文化不能用精英或经典的批评尺度去要求。法国文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罗贝尔.埃斯卡皮曾以文化修养的共同性对其做过精彩的解释,他援引奥尔德斯.赫胥黎有趣的比方说,文化修养恰似一个家族,这个家族里的全体成员都在追忆家谱上一些有名望的人物。就以法国为例:后代的堂兄弟们回忆着波克兰叔叔机智的俏皮话、笛卡儿兄弟朴素无华的明哲、雨果爷爷辞藻华美的演说,如同对家族的所有成员都用小名来称呼。外国人在这个圈子里会感到不自在

6、,因为他不是这个家族的人;换句话说,他没有文化修养。(这是他有另一种文化修养的说法)。这就是文化修养的共同性。它 ;导致我们我们所说的认识上的共同性任何集体都分泌出相当数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或叫做现时观;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一目了然、无须证实、无须论证、无须解释的。3这一看法意在说明,公设的观念根底,特别是作为批评家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在面对群众文艺进行理性批评判断时,由于文化目标诉求的差异,很可能导致批评错位因此成为无效的批评。群众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消费和商业化的,他功能是娱乐的。它在迎合群众消费心理的同时,也从严肃文化那里吸取有影响的叙事策略,比方好莱坞的梦幻制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

7、大的剩余价值。 二、群众文化的两种时间群众传媒的开展,是全球化的表征之一。在电子幻觉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感觉到了地球村的虚假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严肃讯息中发现了不同的文化时间。多年以来,我们几乎都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看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整洁而文明地坐在金色大厅里,等待着那个冲动人心时刻的到来。数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除了象征荣誉和地位的指挥常有更换之外,每年的曲目几乎都很少变化。这似乎也成了一种象征,一种仪式:它象征着欧洲古典文化传统的持久和稳定,象征着欧洲人对一种文明的尊崇和认同。人们来到这里,与其说是来欣赏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毋宁说是来参

8、加一个庄重的仪式。金色大厅这时成了名副其实的圣殿-那里不是狂欢,而是一个对自己历史和文明以示纪念的盛典。欧洲人当然也并未刻板到一条道走到黑的地步,事实上,朋克、摇滚、街头文化乃至吸毒、同性恋,当今的新潮和时尚在欧洲几乎无奇不有。但欧洲的文化时间仍给人以平缓和沉着的感觉。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在有教养的阶层那里,仍是普遍接受的主流文化。新潮文化尽管热闹并具有冲击性,但决不具有支配性。它悬浮于生活的表层,似乎更具有戏剧色彩和文化多元的装饰性。 但对于转型极限时代的中国群众文化的阐释就要复杂、困难得多。它的复杂状态使任何一种判断都有失于武断。我们也常常听到对传统文化的鼓吹,听到对自己文化传统悠长久远的

9、盲目自豪,但是,一旦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我们既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也不知道在哪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复杂,既有民间的也有庙堂的,既有健康的也有陈腐的,既有中断的也有延续的。重要的是它甚至连一个象征的、具有凝聚意义的仪式都不存在。如果勉强可以类比的话,那就是我们也曾举办过十几年春节联欢晚会,它被主办者自己称为新的民俗、贺岁大宴。尽管自己统计其受欢迎的程度年年攀高,但只要稍稍分析一下晚会就会发现,是充满了庸俗的农民文化气息的小品成了主打内容,是赵本山、潘长江等文化丑角在大出风头,就足以让人对这个民俗或大宴深怀绝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俗或大宴呢?更具挖苦意味的是,对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甚至还要不断提出扶

10、持“保护的吁求。它背后隐含的问题是,这种文化显然已不再被向往和尊重。因此,在中国笼统地倡导某种所指不明的文化是没有意义的。权威传媒对民众趣味的诱导和迎合,足以使任何严肃的努力湮灭于世俗的声浪中。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欧洲有极大的不同。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属于我们文化魂魄性的东西。 对中国群众文化的判断虽然有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中国的文化同样存在着两种时间。或者说,在中心城市,在时尚青年或激进的艺术家那里,他们生活在新潮或前卫的文化时间里。这些人的文化时间表,已经完成了同国际接轨。他们不仅习惯于麦当劳、肯德鸡、欣赏欧洲杯或世界杯、欣赏NBN总决赛或欧美、港台明星演唱会;更重要的是,泡酒吧、蹦迪,

11、无所事事也无所归依,离群索居或形影相吊,今日同居明日单身,成了局部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常态。于是,有人断定中国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不知道中国还存在另外一种文化时间。或者说在中国的更广阔地区,在老少边穷地区,有一种文化时间还在缓慢地流淌。他们所接受和欣赏的文化,仍有极强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他们对新潮、前卫不仅不能接受,甚至还深怀反感。你可以居高临下地认为这是落后,是保守,不开化,愚昧。但是,指责这种趣味是没有意义的。在不同的文化时间里所形成不同的文化趣味,相互间是难以构成有效批判的。重要的是这不同的文化趣味在实质上也不存在等级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哪一种文化更优越的问题。民间的幕腿蹲魑恢执嬖

12、谒曰嵬缜康丶岢窒氯庵植钜煨缘牟豢筛谋洌褪谴嬖诘暮侠硇浴BR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化理论在我国许多专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它成为一个前沿的话题,这与国际社会冷战结束,致力于合作、开展、进步的新目标相关。特别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已不仅限于理论探讨,而是渗透到了具体的规那么和操作方式之中。经济活动作为当今人类生活的主体活动,与其相关的理论和规那么不能不给其他以极大的牵动和影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领域和方式的复杂性以及地域、民族、种族、阶级、性别等的差异,决定了对全球化理论的不同理解。即使在同一领域内,全球化仍然没有作为普适性的理论被接受。特别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对全球化理论的分歧几乎没有达成共识的可

13、能。全球化在理论上无论被描述得如何灿烂或不可阻挡,事实上它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或理论假想。即便是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全球化的预设,但前面提到的不同地域两种文化时间共存的现象,也并不是这一理论按照它的猜想就能够一体化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间的或地域的文化趣味,并不同于现时代生产的群众文化。前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长期形成的习俗或文化的一局部;而后者那么是在现代传媒和资本市场筹划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它们远不是一回事。关于群众文化的问题,百年来我们有过屡次讨论。以往的讨论,大多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这是因为,群众这个概念在百年思想文化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

14、的神化性质是不容颠覆和僭越的。谁站在群众一边,谁就获得了不战自胜的地位。这个复数概念的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对群众的膜拜是20世纪思想文化史上最蟮氖鄙小庥刖韧鐾即婧蜕缁嶂饕褰栊枰惴旱拿裰诙庇屑蟮墓叵怠胝庖荒勘晗喙氐氖嵌云浜侠硇灾档男枰谑牵翊庵饕遄魑詈鲜实乃枷胱试丛谥泄玫搅斯惴旱拇人力车夫派到工农兵文学,群众成了一个意味无穷的能指。那时,群众这个复数概念还是可韵胂蟮模鞘谴酒印薄蚬欧缬檀娴拿裰凇鞘峭豕蠛屠钕阆恪前酌脱畎桌停切诤涂牡男置茫且曰钇美式瞬男滦蜗笤就了新的文学史实。对群众的呼唤第一次由想象变为文学现实,人们通过呼唤群众创造了群众,又通过群众形象认识了群众。它是革命文学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胜

15、利,这一胜利以不容否认的规约性而成为神化。因此,革命时期的文化不存在两种时间的问题。它的单一性也表达了革命文学的纯粹性。那时的知识分子或作家是幸运的,他们虽然是改造的对象,但他们有话语支配权,社会对知书明理的读书人的尊重仍是普遍的共识。因此,对群众的呼唤,知识分子多少还有一些优越感,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尽管生活清贫,地位平平,但仍没有失落感,偶遭打击心头油然升起的还是一种壮怀剧烈,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群众从一个想象对象演化成了信仰对象,它成了知识分子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支点。至于它有怎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没有人去疑心它。20世纪很快到了晚秋,世纪之交的中国发生了巨变,对现代化怀有太多梦想的人还来不及想到它的负面效应,他们仍然以当年的热情,以旧理想主义的情怀面对群众,并试图为他们效劳时,群众却对知识分子为他们创造的文艺失去了兴趣。知识分子对群众原有的想象终于出了问题。事实上,20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开始对群众的理解,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群众是作为一个阶级被理解认识的,而且是一个朴素的、纯洁的、有着天然革命要求和自觉性的群体,他们比任何阶层、阶级、群体都更进步。这个概念的神性地位是在不断的想象和叙事中完成的。这与西方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就对群体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