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逢在当代 重逢在当代社会,很多新兴技术成了艺术制作及传播的重要手段,艺术的概念也因为现代技术的开展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人们习惯于把文学、戏剧及传统小说等看着艺术,而如今,这一范畴在现代随着传媒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开展,艺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阔,效率越来越高,艺术自身的定义也越来越广阔与模糊不清。在这其中,互联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轻而易举将以往人们的想象变成现实。有了网络媒介这只翻云覆雨之手,不管何等异想天开的事情,仿佛鼠标一点即可了却心愿。 现代技术的开展不但使许多新兴技术成为文化艺术的主体的重要组成局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艺术的生产方式和制作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艺术的审美观
2、念在当代不得不从新定位。传统的艺术概念是以审美、经典及注重文化修炼为前提的。因此,在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差异迥然的情况下,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是沟壑清楚的。在当下,人们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自我“幻境时,经常处于“物我两忘的境地,艺术的制作与接受者也在这种境地中慢慢陶醉,过去艺术与生活两者之间的清晰界限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这里,传统的经典型艺术让位于当代艺术的技术型虚拟模式,经典艺术是对社会、生活、民众文化意识与审美情趣的创造,它强调的是修为、体验与境界;而经过技术“洗礼的当代艺术是对观念、时尚及未来梦想的自我体验,它强调的是制作、视觉感受与意识形态。假假设我们已感受到传统艺术在经过多年的
3、演变,当初的内涵早已面目模糊,整个社会已成为了当代艺术的载体,就不难意识到,经典与虚拟是相对的,昨天的经典可能成为今天的虚拟,今天的虚拟可能成为明天的经典。现代技术所创造的正是人类在文化传承中所经历的过程。 直视当下,艺术正在面临现代传媒技术的强烈挑战,诸如视像技术已广泛地深入到千家万户,任何人在网络技术与电视传媒上能够获得以往经典中的文化信息,而这样一来,审美对象就被无穷地扩大了。对高雅文化的接近已不再是那些有幸受到过年深月久文化熏染的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即使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视像技术欣赏来消费经典艺术。从近几年电子技术对文化艺术的传播影响来看,电视与传媒的威力已得到了人们的公认。艺术家一
4、旦经过媒介的“洗礼,旋即名扬四海的例子早已数不胜数。大量的著作一经过电视的播放,从而带来了净增数十倍的销量。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开展,如雨后春笋般的文艺网站正担当着文化艺术传播的新使命。无可争议,现代传媒技术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比过去更为迅速、更为群众化、更为开放的传播形式。随着人们依赖于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学习各种知识、处理各种事务、与他人通EMAIL、打,甚至购置生活用品、玩游戏、看光碟、上网浏览其它地域的人文风情,这一切正在悄悄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 更为甚者,各种艺术不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媒体手段的大量运用,艺术的高度“视觉化
5、“观念化,使传统的艺术从经典变成了以满足观念诉求,追求高效的艺术行为。过多的“图像化手段逐渐削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感受及生活的感悟,一时的轰轰烈烈、视觉快感代替了以往“登怀凝思和“虚静感会的艺术境界。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正是现代技术的运用使艺术真正由少数人的专利品变成了群众共享的精神财富。从艺术开展的历史来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相随的,几乎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都受到某种新技术或多或少的影响。今天,现代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各种期刊杂志五光十色的封面设计和千变万化的图文编排,生动活泼地反映了以为主的高科技对图文媒体的改造成果。报刊杂志的美编们对的妙用已将传统美工从感性的
6、纯经验的层面提升到了一种科学而自由的数据化操作层面,过去复杂而艰苦的创作已被游戏般的快乐操作代替了。以前,一直都是由艺术家自己完成的绘画艺术,而在今天,已经可以让艺术家丢下画笔,并制作出更加微妙而准确的作品。 在面对着许多当代技术媒介的强烈冲击下,许多高雅艺术所蕴涵的叫人回味无穷的东西已渐渐失去了魅力,艺术家可能成为艺术流水线上的工人,观众那么成为艺术超市中的购置者。毫无疑问,网络文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创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人们为万能的网络感到惊异和惊喜的同时,人们也其实充满了疑惑和戒备。事实上自从人类学会了钻燧取火的方式,人们就在受益于技术的同时对它怀有戒备之心。有人曾经提到,在
7、人类创造的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技术创造都曾引起人类的不安。文字的印刷化带来了印刷文明,当时的人类曾经叫过“人类文明的堕落;电影、电视出现后,也有人认为是“现代文明的庸俗化。人们通常会用疑心的眼光打量新出现的事物,对他们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有所担忧,担忧新技术的出现会不会改变人们简单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更加疏远;担忧自己早已习惯的生存环境会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事实上,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艺术也正是如此,如哲学里的辩证法一样,二者之间存在着敌人和盟友的关系,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福楼拜曾经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显而易见的是这个美妙的“重逢在当代社会正在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2朱效梅.群众文化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印洪,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2004年毕业获得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