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区防震减灾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 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
2、经济社会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23年,根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监测网络,全市地震监测能力到达1.5级;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奉献率进一步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到达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建成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根本生活得到安置;全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公众根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根本具备防震避险技能。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
3、。地震部门要科学规划全市地震台网布局,加快区域测震台网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各县区地震信息节点,建成省、市、县区地震信息传输通道,提高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要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引进和培养地震监测预报和网络管理专业人才,努力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确保信息畅通和地震监测工作的开展。 (四)提升煤矿采空区监测预警能力。榆阳、神木、府谷、横山等县区要高度重视煤矿采空区潜在危险,进一步加强XX县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适时跟踪工作,进一步提升煤矿塌陷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 (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
4、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开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要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根本建设管理程序,作为工程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落实到规划、立项、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坚决消除不按抗震设防要求设防的建设工程,确保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到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科学设防。各级地震部门要尽快开展一般建设工程备案管理工作,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平安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
5、程的地震平安性评价工作。 (七)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根底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根底设施、公用设施和三层以上(含三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扶贫移民、工程移民、新农村建设等农居工程要到达抗震设防要求。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扶持惠民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各县区地震、建设部门要努力推进抗震平安农居工程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 (八)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教育、卫生等部门要逐步开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
6、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平安责任制,统筹安排各项防震抗震和避险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四、强化根底设施抗震设防能力 (九)全面提升交通根底设施抗震能力。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要严格落实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市、县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障能力。 (十)加强电力、通
7、信保障能力建设。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本着平安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那么,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要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要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根底电信设施防震能力。 (十一)提高水利工程、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水利部门要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河流堤防的除险加固措施,确保水库大坝的地震平安。各相关单位要加强输油气管线、危险化学品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五、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十二)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发
8、动的工作机制。地震部门要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加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要做好市、县区政府、相关部门和重点行业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推进地震应急演练标准化、常态化,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三)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其他专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综合救援队伍,强化地震专业救援培训,形成社会根底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继续加强各有关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地震灾害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
9、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发动机制建设,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十四)着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县区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物资储藏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置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五)完善应急物资储藏保障体系。开展改革、民政、商务等部门要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藏网络和城市救灾物资储藏站,优化储藏布局和方式,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藏、调拨和紧急配送等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
10、应急物资储藏。 六、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十六)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开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把防震减灾规划列为本级政府专项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的完成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十七)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要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市、县区要根据需要和财政状况设立防震减灾专项资金,建立与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
11、十八)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地震应急救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方法。加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防震减灾执法力度,强化对防震减灾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十九)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增强灾情获取、震灾评估、救援救助的实效。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二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省编办关于加强市县防震减灾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市级地震机构要充实人员,强化队伍建设。各县
12、区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健全防震减灾机构,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十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平安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和应急避险技能。新闻媒体要主动配合参与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在“5X8226;12防灾减灾日和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等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十二)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要加强地震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肃、认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提供震情、灾情、抗震救灾等信息,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二十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健全制度,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体制机制不健全、措施不落实、不认真履行职能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