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治理创新集萃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2023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
2、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根底,而以调和为根底。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根本
3、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比照“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开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开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开
4、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管多数少数,不管强势弱势,不管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开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
5、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根底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成认个性化、多元化的根底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
6、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二、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体制占有重要位置,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重视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社会治理的“五个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思维视角从“国内到“全球的转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7、,我国把社会治理当成纯粹的国内事务,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会治理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的日趋剧烈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极大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环境;大规模的人员、资源、信息、资本快速跨国流动,加速了风险传播,放大了危机影响,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效劳行政、回应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冲击着政府社会治理的传统观念,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在这一潮流下,任何一国的社会治理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全球治理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治理体系从一个封闭式的治理结构转向开放式的治理结构,并从“全球的角度来
8、考虑社会治理问题。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树立“全球思维的同时,还要主动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深化公民国家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平安体系,形成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文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平安防范布局;在国际上,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国内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坚持原那么,坚决杜绝任何外来势力干预,依据本国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实现社会治理主导理念从“利益到
9、“价值的转变。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单纯的经济管理活动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国过去30多来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实施的是“见物不见人的开展方式,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在利益导向的社会治理理念下,社会风险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灵状况。在此背景下,建立实现多元价值追求的复合治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成为应然选择,调整社会关系
10、、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开展,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实现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从“维稳到“维权的转变。“维稳与“维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维权是“维稳的根底,“维稳的实质是“维权。由于特殊的国情,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纯地强调“社会的稳定性指标,无视了“社会的公正性“社会的参与性等维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维护了我国社会的根本秩序和稳定局面,但也不利于社会活力的释放,导致了影响社会和谐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必须顺应公民权利意识大大提高的现实情况,公平保护公民利益,坚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
11、解社会矛盾,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表达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真正防止因为“维权而产生的“维稳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根底。 实现社会治理主体构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大政府架构在一定阶段产生过一定积极效应。但随着社会经济开展,大政府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整体开展。现实中,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包揽,从观念到制度都排斥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一方面导致社会自治开展缓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效劳开展缓慢,另一方面导致了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实际上,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应强调社会
12、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擅长,因此需要主体的多元化。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效劳,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的单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社会治理既可以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组织、协调、鼓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长期以来,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时,往往习惯于行政处分等刚性措施,而
13、对于柔性方法那么较少采用和考虑。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变硬约束为软引导,变强制服从为效劳感化,变堵截民情为疏解民心,变应急管理为预防治理,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干预社会情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十八大提出,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做到: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标准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
14、,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效劳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效劳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效劳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开展志愿效劳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效劳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
15、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开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平安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平安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平安。深化平安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平安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平安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开展、依法管理、确保平安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平安。 设立国家平安委员会,完善国家平安体制和国家平安战略,确保国家平安。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