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骗照骗”时代时代 张欣彤 当照片变成“照骗”,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技术滥用是因为修图软件过于发达。但实际上,“照骗”的诞生却是在修图软件之前。“照骗”生在摄影前“照骗生在摄影前”这句话听起来荒谬,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在古代欧洲,贵族世家都热衷于为家族成员绘制肖像,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英姿,也出于与其他家族联姻时的考虑。当时的画家在绘制这些肖像时需要尽可能满足各项要求:高一点、瘦一点、白一点但如果画像和本人差距太大,是会闹笑话的。于是画家选择借用透镜观察人物,将观察到的最佳效果绘制在画布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修饰人物缺点,又不会使作品失真。当时虽没有摄影技术,但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原理。
2、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其著作隐秘的知识中就提到西方画家借助透镜成像绘制作品的现象。这些作品虽没有最终以照片的形式表现,但无论是其创作原理还是用途,都与照片极其相近。它们可以被看作最早的“照骗”。1839 年,路易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机。在真正的摄影技术诞生后,人们又开始热衷于用这种方式辨别艺术作品中的真伪。旧金山的一位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热衷于赛马运动。他不仅喜欢观看赛马比赛,还开设马场,经常收集赛马题材的画作。在长期研究赛马后,斯坦福发现画作中经常以马匹四蹄离地展现其飞速奔跑的情景,但他并未在现实中观察到这样的景象。为了弄清这件事情,他邀请了摄影师来验证这一问题。摄影师用多台高速快门相机记录了赛马奔跑
3、的瞬间。事实证明,赛马会在一瞬间出现四蹄离地的情况。知道此事的人有些哭笑不得,不知应该感慨他为人严谨,还是说他太过死板。无论如何,对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和摄影家来说,这些照片堪称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们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实摄影”也说谎 提到摄影,就不得不提玛格南图片社。其作品主题范围极广,不论你是何种身份、身处何地,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拍摄对象,人们也因此称他们为“世界的眼睛”。但以纪实摄影闻名的他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真实地记录社会,其作品中也存在“照骗”。摄影师马克内维尔被人称作“战地艺术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自己拍摄的众多作品中,他
4、最喜爱的是一件描绘了三个小男孩站在白雾中的作品。当时摄影师并未给这张照片命名,人们纷纷猜测,这张照片展现的是一个暴动现场,摄影师想以此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而小男孩坚定的表情则代表着人们的决心。但事实上,这张照片中的孩子们只是在街头做饭,白雾是锅中的水蒸气。人们根据摄影师的创作风格,以及所处的环境、时间,“脑补”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摄影师在当时并未进行解释,而是任由人们进行大胆的猜测。艺术家没有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修饰,而是借助意象、借位等手法制造错觉,与我们当下的“照骗”还是有所区别的。这类带有象征寓意的照片并不少。与其说这些“照骗”是艺术家在说谎,不如说是我们自己骗了自己。有时作品的表象是次要的,
5、重要的是观众如何思考其内涵。艺术家的极致修图 和人们修图时小心翼翼、生怕被人看出破绽相比,艺术家所追求的是完全相反的效果。他们在修图时大多无所顾忌、天马行空,生怕别人看不出。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辛迪舍曼的创作总能颠覆人们的认知。她的作品经常隐藏一些特殊含义,引发人们深思。舍曼发布的自拍照变形、扭曲,过度使用修图软件令照片中的人物样貌极度失真。有人评价这些作品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舍曼本人。她在某次住院时发布了两张病床照,一张将磨皮美颜技术使用到极致,另一张则看起来老态龙钟,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感叹不已。如果说前期的自拍照还能被认为是搞怪创作,那这组照片则鲜明地表达了艺术家對当下人们爱慕虚荣、毫无限度地制造“照骗”的讽刺。她曾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毫不留情地批判过度使用修图软件的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虚伪又无知。修图软件最早是为了满足用户对美好形象的追求,但过度“美化”已经让某些人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样。用于欺骗他人的照片,最终却骗了自己。现在,在发照片前,人们既担心被别人发现修图痕迹,又怕不能最大限度地美化自己。在“照骗”时代,那个微妙的平衡界线究竟在哪里?(选自 2019 年第 21 期读者,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