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摘要】: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和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分离的惆怅。本文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关键词】曹植;洛神赋;舞蹈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洛神名为宓妃,她是中国神话里伏羲氏(宓羲)的女儿,其因为于洛水溺死,而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洛神赋亦名感甄赋,是建安时期文学名家曹植 (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甄”通“鄄”,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它以浓烈的情感,浪漫的抒情,华美
2、的语言,塑造了洛神这一美丽而栩栩如生的形象,并竭尽所能的抒发了对洛神的爱慕和离别后的怅然若失。客观而论,根据曹植居此环境下,又受儒道侠思想的熏染,他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愿望也许就像洛神赋中的“人神相恋”一样,幻想幻想还可以,而自己特别看不起的 “成一家之言”的“雕虫小技”,应该正是最适合他的事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叙述出了舞蹈的审美特征,因此本文从舞蹈意蕴为视角研究了洛神赋一、洛神赋的创作背景曹植的思想里兼容者儒、道、侠几种禁锢,所以形成了独有的文学风格。曹植的文学成就,无论在建安时代,还
3、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可称是杰出的。曹植的诗歌创作,从艺术上说,继承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五言诗得以奠定基础,且有所发展与提高。他的辞赋创作,摆脱了汉赋的束缚,克服了汉赋一味追求宏大体制、堆砌词藻的弊病,力求在短小的篇制中溶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风格多样,语言精美,在辞赋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曹植的散文,包括章、表、书、论、令、文、序、说等多种文体,这些文体中,以书和表两类最为突出,刘勰说曹植的“表”“独冠群才”,而曹植的书札更是建安文人书札中的珍品,极富文学价值。故此,使他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文学家。这种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曹植在黄初年间受到的迫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曹丕一即位,就杀掉了曹植的羽翼丁仪、丁翼两兄弟及其家中男口。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一般就认为是曹植有感于两兄弟被杀而作诗野田黄雀行。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即“黄雀”和“少年”。作者通过少年拔剑刺破罗网救出黄雀的描写,表达了希望有人救出他落难的朋友的美好愿望。黄初二年(221),受曹丕指派的监国谒者灌均诬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植无端获罪,险被治罪。因其母卞太后的缘故,才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贬为安乡侯。黄初四年(22
5、3),朝京都时,文帝一直不予诏见,令植独处西馆。他内心诚惶诚恐,献责躬、应诏二诗给曹丕后,才得到了被召见的机会。身负刑具,赤脚朝见,曹植即以这种罪人的形象去见曹丕。处于高压迫害之下的他,已无力保全自己做人的尊严,只能伏罪称臣,低头认错。由于屡次的徙封和高压迫害,曹植与文帝的距离就拉远了。曹植在黄初年间一度远离京都,在外漂泊,居无定所,客观上拉开了与文帝的距离。再加上曹丕的种种迫害,更是在内心深处拉开了兄弟间的距离。此时,曹植内心深感“不被亲近”的结果亦是必然。然而曹植在赋中表达“不被亲近”之感时并无怨恨之意。他以一句“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的哀叹道出了不能与君王亲近的原因是人神之道不同
6、,并非君王有意为之。当时处于严苛政治环境中,他必不能明言自己内心的愤懑,于是借美丽的洛水之神以寄心文帝。何焯解释君王喻文帝。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此处“潜处太阴”的应仍是君王,而“寄心君王”的是余(曹植)。若按何焯的观点,曹植自言处于太阴,然人居阳,鬼神居阴。植并非鬼神,所以笔者觉得有些牵强了。若依笔者所言,说明分别时“洛神”与“余”都恋恋不舍,“君王”对“余”亦有情,此亦合乎曹植的创作心理。二、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1、 舞蹈的审美特征体态之美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洛神之美,是曹植将自己美的理念想象和创造通过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洛神的形象勾勒:“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惊鸿”、“游龙”两大意象,给读者留下了宏大的想象空间,由此,洛神之形美,成了千古典范。惊鸿作为美学意象,历代大家多有阐发。唐代刘禹锡描写歌舞伎泰娘“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都是以“惊鸿”来形容体态轻盈,甚至作为舞蹈的审美特征。王立州先生在品赏“翩若惊鸿”句时,概括出四点之美。其一当状神女之娴静寓于灵动,随波澹淡。其意义是对神女的形式美的推崇与摹状。其二乃倏忽湮幻之扑朔。这是对神女意象的虚幻,不可切近的审美距离的体现。其三祥和之美好。其四便是感伤的蕴藏。当然,洛神还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洛神赋还传达出作者人生一份苦苦的追求及理想境界可望而不可及的哀怨、彷徨的思绪。诚如叶嘉莹所说,千古才人志
8、士所共有的一份基本心态,“永远处于不甘的追求之中,永远处在求不得的悲哀之中,于是,生命的追求幻化为一份对美的追求、依恋及深深的失落。不过,人的追求总是植根于个体的生存境遇中,曹植的生命追求又有其特殊的内容。离开洛阳,曹植行进在霖雨泥泞的路上,人生是那么地孤寂与失落。在生命的凄苦与彷徨中,在心灵的深处,期冀着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的相遇,那是美的化身,那美丽的姿质举世难双。也是爱的化身,滋润、抚慰着失落孤寂者的心田。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也是历史上人们把洛神赋中洛神诠释为甄氏或曹植之母的合理的层面。洛妃作为人类早期母氏及女性的符号,已内化为人们在现实中受挫后心灵栖息的空间。2、以情感为寄托曹植一生深于
9、情,苦于情。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挫折和打击。在曹操当政时,曹植从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到十九年封临淄侯,也即他二十岁到二十三岁,度过了一段春风得意的幸福岁月。而这时的恃宠而骄、不自雕励和争立太子的失败,也给以后他和他的亲友带来了灭顶之灾。友人丁、丁仪、杨修和亲人崔琰、崔氏等被杀,摄于父亲的淫威,他除了“益内不自安”外,8还撰作了野田黄雀行等以抒发不能解救友人危难的悲愤心情。后来曹丕称帝,苛待曹植,曹植亦曾撰赠白马王彪诗,表达不满和愤怒。而且对于两个幼弱女儿的夭亡,也曾作金瓠哀辞和行女哀辞二文进行垂吊悲悼。作为多情善感的曹植,不会对这一件切身的痛苦隐忍而不抒写进自己的文学作品的。那么,为什么不为微
10、罪被杀的亡妻作哀辞呢?崔氏女如果在曹植二十岁时与之成婚,到曹植失宠的二十六岁那年,她和曹植朝夕相伴,恩恩爱爱,至少有四五年的甜蜜岁月,曹植对于这位结发妻室的音容笑貌和新婚宴尔、还未改掉少女情怀的新娘,其记忆想必是深刻而详致的。再加之从当时法令已经要求不得衣绣而崔氏女仍然我行我素来看,她也是一位讲求自由,不愿受约束的活泼任情的少女,和曹植的个性恰相一致。那么,洛神赋所刻画的那位活泼好动而又多情的神秘女子,假如不是崔氏,又是谁呢?而且据三国志崔琰传描绘崔琰的外貌风度云:“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摹写其性格云:“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可见其相貌堂堂,性格倔强。由于资料的缺乏,而今已经难以
11、知道在性格方面崔氏女是否与其叔父相似,但外貌的相近,想来不可否定。那么,洛神赋中所刻画的美丽绝伦的神女外貌,也就不全是虚拟的泛泛文笔了。还有一些明显的看似违背文理但如果洛神是其前妻化身便又很合情理的语句,如描写神女外貌,洛神并未与之交谈,且二人相距较远,但却刻画神女“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连神女说话的语气语调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简直具体极了,非有真实人物在心目中作原型,是做不到的。当然,亦不否认文中有许多从宋玉、王粲、杨修等人的以神女赋为题的赋篇中借鉴挪移来的现成的虚泛的语句,如“其形也,翩若惊鸿”至“铅华弗御”一节,和“余情悦其淑美兮”至“申礼防以自持”一节。但是在作
12、者突破前人窠臼,独创意象和情景时,还是显露了和这位心心相印的女子生离死别时难以掩饰的深重悲哀。写洛神表达对作者的留恋和爱慕,用了这样的沉痛的措辞:“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这绝对不应属于陌路相逢、萍水相会、偶尔钟情的人神初恋的感情所应有的,其永久的相思、声调的悲怆,绝对只应发生在长久相依相伴而被迫永别的夫妻间的。还有下一节中:“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谁的盛年呢?两个人的盛年!作此赋时曹植三十一岁,女方假如还活着,其年龄即使略少于此,也是正处于人生的青壮年时期,正是夫妻恩爱缠绵难分的年月,但“恨人神之道殊”,可恨的是阴阳相隔,不得团圆。结论: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它以奇幻的想象、浪漫的神话题材,描写了一幕感人的人神相恋的爱情悲剧。其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抒情浓郁,千百年来获得了许多赞誉。在洛神赋中,曹植表达出的渴求君王亲近的感情是异常强烈的,他将自己的一片赤心都寄托在了君王的身上。本文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