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98303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统筹力度的加大,农村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日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那么,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哪里。笔者结合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实践和土地治理工作经验,认为新农村建设工程应表达“农民流向分梯次转移、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相结合的理念,立足发挥县城、集镇、村庄三者的功能优势,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以“村美、民富、班子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确保把我国农村根本建设成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一、农民流向分梯次转

2、移应成为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主要标志。 我国的城乡体制二元结构、身份(农与非农户口)二元模式、土地所有权(国有与集体土地)二元制度是方案经济时代的产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别离出来向城镇转移,上述二元现状逐渐被打破,已逐步形成了“农到城、“农到农、“城到农、“遥远地区到经济兴旺地区的“多向流动的格局,农村劳动力自发、合理流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实行以居住地为载体,农民分层次向县城、集镇、村庄流动为原那么,以方便生活、量力而行为根底,由县城住宅小区居民、乡集镇小城镇居民、村庄中心村居民为主的三种转移模式,逐步

3、形成“农民流向分梯次转移的社区化治理的新农村建设构建思路。 1、县城住宅小区居民转移模式。必须具有在县城购置住房、适XX县区生活能力的农民才能选择这种流动、转移模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迈进,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已是时代开展的潮流。但农村人口不可能全部涌向城市,这就要求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根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能力和开展趋势,使一局部先富起来、有开展能力的农民流向城市,成为县城住宅小区居民。此类居民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政府往往无视对他们的治理,他们的能力与作用因此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乡集镇小城镇居民转移模式。具备在乡镇集镇建造住宅条件和能力的农

4、民都可以选择这种流动、转移模式。一般在乡镇集镇做生意、在乡镇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民都可以成为乡集镇小城镇居民。此类居民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政府对他们的治理也没有重视,原有的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对他们的治理是一个“盲区。 3、村庄中心村居民转移模式。只要有生活、生产、工作能力就可以选择这种流动、转移模式。农民不可能全部流出农村,究竟在农村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民生存、开展的必需品。加工小作坊、规模化养殖场应该留在村庄中心村,种养大户、专业户应成为“农业老板,周边为之打工、劳动的农民应成为“农业工人,逐步成为村庄中心村居民,他们是村庄中心村的定居主体。此类居民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三分之一以上

5、,这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二、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应成为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重要途径。 简单地说,住房的使用价值就是供人居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住房不仅要满足人们“居者有其屋的根本生存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居者优其屋的更高层次需求。以前基层政府对农民建房治理是低层次的,只管宅基地这一块,就轻易患上农村治理的“近视眼。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将土地治理与村庄改造、规划建设、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工作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生活能力的人对住房条件的不同要求,实施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开展小城镇建设,大力整治“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逐步实现产业相对聚集、居住相对集中、

6、土地相对集约、农村根底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 1、县城住宅小区居民转移模式的农民可以通过购置商品房等形式获得住房。他们在购置城市拆迁安置楼、经济适用房时应享有优先购置权,在政策扶持上应有所倾向。根据他们的职业、能力、水平完全能够融入城市,是城市开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人们经常议论的热点、焦点话题。 2、乡集镇小城镇居民转移模式的农民可以通过采取联合、集资建房等形式获得住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集镇农民街建设曾对满足一局部进城农民的愿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些基层政府的“误操作,使乡集镇农民街建设“变了味,小城镇建设“变了型,因此,受到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限制而逐渐销

7、声匿迹。笔者根据土地治理法律法规的法理,比较赞同采取联合、集资建房等形式实施小城镇开展战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村民申请建房条件的联合建房等形式应该提倡。农村小城镇土地权属性质不变,仍然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在小城镇建设用地治理中可以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治理的“五统一治理方式,逐步使小城镇建设纳入标准化、正规化、科学化治理轨道。 3、村庄中心村居民转移模式的农民可以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那么实施建房来获得住房。在实施农民聚居化过程中,要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鼓励建农民住宅小区、农民新村、农民公寓楼。通过村庄中心村建

8、设可以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效保护耕地,彻底改变农村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配套少、环境差、功能弱的现状,真正使农村成为村貌美、环境佳、居住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三、农民流向分梯次转移和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的有机结合应成为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现实选择。 1、农民流向分梯次转移能使新农村建设在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博弈中必然获胜。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等一些限制农民流动的政策壁垒消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力和城乡一体化“拉力的影响下,农民流向县城、小城镇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简单表现,而是社会结构、经济开展的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让农民进城,享受城市的文明,继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

9、动性、创造性;同时,让种养大户、专业户的“农业老板和以打工、劳动为生的“农业工人留在农村,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活水平不能满足城市生活要求,他们对农村的感情要比城市的感情深,对农村、土地的留恋要比城市强烈的多。 2、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能使新农村建设更具活力、更加科学。在传统观念上解决住房问题是农民的一生追求,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才束缚人们开展,然而,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要害并能最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一局部向县城住宅小区居民和乡集镇小城镇居民转移的农民原有住房的结构、功能、式样、质量都比较好,而留在农村的那局部村民即使再建新房也没有县

10、城住宅小区居民和乡集镇小城镇居民好。因此,县城住宅小区居民和乡集镇小城镇居民的原有住房不一定要撤除,而可以通过购置、租赁等形式置换给留在村庄中心村居民,从而真正做好农民和资源两篇大文章。 3、“农民流向分梯次转移、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相结合的理念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必然追求。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对农村人口的流向、动因、需求的分析,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立脚点。“农民流向分梯次转移、农民住房分阶段置换相结合的理念使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目标、分类更加明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城市功能。农村人口的涌入不仅仅使城市规模扩大,而使城市有更多的建设者。二是完善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应成为既面向农村,接纳农村非农产业和人口,是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综合效劳体系;又面向城市,接纳和扩展城市的辐射,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三是创新村庄建设。农村村庄中心村应当建设成为环境宜人、设施配套的生活区;农村村庄中心村应当建设成为规模化种、养殖的生产区;农村村庄中心村应当建设成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文化娱乐的公共设施区。 第6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