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简介篇一:杜甫的简介七(1)曹哲暄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石壕吏创作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3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
2、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接着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因而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注释译文晚上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第三个儿子服役去防守邺城。第一个儿子捎信回来,第二个儿子刚刚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由于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
3、完好的衣裙。老妇我尽管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预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似听到模模糊糊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辞别。又呈吴郎创作背景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预。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本人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往常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而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大概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作
4、品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由于穷困如何会做如此的事情,反过来只由于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似是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由于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如今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登岳阳楼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本人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
5、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宽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作品译文特别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本人。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凭窗眺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篇二:杜甫人物简介杜 甫 杜甫简介杜甫(d f)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6、、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 ;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而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野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阁楼(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阁楼、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7、、独立和瘦马行等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慨和愤懑。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凝视着时局的开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情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咨询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迸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
8、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惹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协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9、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搜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根本沉郁顿挫。 诗歌成就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是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精确概括出他本人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认识,因而被
10、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深。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特别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方“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对后世阻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涛。是现代主义诗。杜甫擅长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制造性地开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盘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制造性
11、,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好的艺术经历,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创作经历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尽管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注重。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确实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能够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遨游时期(三十岁往常)所谓“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
12、时二十岁)开场遨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遨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沉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到达权倾朝野的目的,居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四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
13、丽人行等批判时政、挖苦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如今机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迸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单独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音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大方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实在际,与叛军战,采纳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
14、宗咨询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咨询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方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饿,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拟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15、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家庭 妻子 子女杜甫于30岁时,临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遨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明贤淑的女子。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尽管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依然不由得肃然起敬。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
16、女凤儿 大事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开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