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儒家中庸思想 基于平衡观探讨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质.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98905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儒家中庸思想 基于平衡观探讨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儒家中庸思想 基于平衡观探讨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儒家中庸思想 基于平衡观探讨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儒家中庸思想儒家中庸思想 基于平衡观基于平衡观,探讨儒家中探讨儒家中庸思想的实质庸思想的实质 摘要:中国文化里的“道”即是一种平衡观念的流变。儒家的“中庸”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平衡观。“中庸”是事物的最佳发展状态。“中庸”才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只是达到“中庸”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平衡观 一、道即平衡 从古到今,人类从未放弃寻求万物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古代早慧民族从感性出发,在直觉的运作下,把混沌的原始意象抽象上升为形而上的纯粹理性的永恒的本体存在。这种形上存在便成了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理由。这种形上存在,在西方文化里是“逻各斯”与上帝;在印度

2、文化里是“梵”或梵天大神;在中国文化里就是“道”。不论是“道”还是“逻各斯”或“梵”,皆是某种永恒存在的宇宙万物法则秩序形而上的抽象。老子认为,大道曰逝曰远,曰远曰反;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孔子认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两位先哲虽没有系统而明确地提出这个法则,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圣人所认为的天地法则就是不偏不倚,均衡和谐,刚正中庸,大享以正的自然法则。因此,所谓的“道”,就是一种平衡观。这种平衡观,在人类早期的思想中就有所体现,最直观的莫过于图形符号的表达,如中国的先天太极图。二、“中庸”是儒学的核心 “仁”往往被看作儒家思想体

3、系的核心概念。匡亚明的孔子评传、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都把“仁”的思想视为孔子思想核心。杨国荣先生就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公认的看法”。笔者认为“中庸”才是整个儒学的核心,而“仁”是达到“中庸”的一个必须的条件。中庸思想,是朴素的平衡观的流变,在儒家看来,“道”即“中庸”,而“中庸”即“平衡”。中国哲学的源头阴阳平衡思想与儒家中庸思想具有一致性。中庸者,中,正也,,指持中、中和、适中;庸,常也,指常规。在儒家的著作里处处可见“中庸”的痕迹。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阙中。”(论语尧曰),唐尧让虞舜忠诚地遵守中正之道。好象虞舜也做到了这一点,论语卫灵公中就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4、夫何物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感慨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已经很久缺乏了.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夫子也坚持中庸,反对杨朱,墨翟这些极端主义者。论语子路记载,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者,就是秉持中庸之人也,狂者是率性而行的人,狷者是谨慎小心的人。“不得中行而与之”那就要有狷和狂的气质,在这两个极端中向中庸靠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5、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庸”。三、中庸的概念 据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师也过,商也不及”是夫子给予子张与子夏两人的客观评价。过犹不及,即是“中庸”。朱熹进一步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行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子思在中庸中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中可以看出儒家的“中庸”是不偏不倚,不差毫厘的状态。中庸应该就是具备“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状态而达到极度和谐的“天人合一”的至圣明

6、德境界。中庸本质上就是一种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四、仁与中庸 论语一书“仁”字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有人便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仁”只是达到“中庸”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中庸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如果一个政府以中庸之道治国,那么国家就会兴盛发达。接着孔子又说强调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要达到中庸的最佳发展状态,就要有“仁”的品质,通过“仁”达到“中庸之道”。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又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由此可见,仁是达到中庸的

7、前提,是整体儒学体系的外围。可见,儒家主张先达具有“仁”的品质,然后再达“中庸”。五、总结 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而“道”是则是阴阳平衡观念的总括。在儒家看来,“道”就是“中庸”。“中庸”才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只是达到“中庸”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中庸”实质上是事物的最佳发展状态。参考文献:1司马云杰:绵延论:关于中国文化绵延之理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2张腾霄.试论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钱永森.孔子人道思想的结构M.孔子研究,2001(1).作者简介:范东平(1988-),陕西长武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8 级。于占洋(1989-),河北承德人,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10 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