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成教育课题的实施方案(1)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性探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养成教育是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开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根底、自主开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
2、家认同等18个根本要点。养成教育就是要解决广阔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这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核心素养是少年儿童养成教育的根本内容;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养成教育是深化中国梦想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青少年的核心素养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素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想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实施养成教育是学校开展的需要 我校是XX县区第一所成功创立的XX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从2023年-2023年开展第一阶段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来,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显著地改善,学校在班风、校风、
3、学风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我校要打造美丽的东江湾品牌,树资兴教育的形象和窗口,就必须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稳固成果,查找缺乏,树立新的目标,继续坚持和完善养成教育这一研究,进一步探究小学生养成教育和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性,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3)探索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从学校教育的实际看,我校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十二五期间课题习惯成自然,习惯铸品质的研究与实践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已明显好转,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但是,实际效果还不完美,一是学生的自主性自觉 性还没真正形成,老师跟得紧,学生的习惯就好,稍有松弛,就不尽
4、人意;二是开展不平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形成,整体情况良好,而个别班级,相当一局部学生的养成教育那么是任重道远。究其原因,一是个别教师还没有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实施养成教育进程中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方法措施,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时违背良好品质形成和开展的根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没落实到具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行为标准中去,忽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无视根本的良好习惯培养,缺发“润物细无声的艺术;二是家庭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到达完美的结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重视“授予鱼,
5、而不重视“授予渔,他们愿意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无视或不懂得根本的养成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要把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把家校合一当作探究小学生养成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及社会活动中都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相应的全面开展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课题在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本课题在国内研究的比较多,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所以,我校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参与文献和资料。但这些已有研究根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开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
6、来说,对儿童道德开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根底上,针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子女多,留守儿童多的现状,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到达知、情、意、行相统一而贵在“行的素质教育目标,契合学生开展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课题概念界定 1、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正确期。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的开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
7、级较低。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表达个体的差异,抓住最正确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多元型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开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力构成的,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多元智能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开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一阶段我校课题习惯成自然,习惯铸品质的研究和实践也说明,舍得花时间抓养成教育,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好习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所以养成教育有效性要
8、注重“全面,协调 (3)政策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指出,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守那么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守那么、标准集中表达了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根本要求。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又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根底。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小培养,应从学会做人、做事、学习等几方面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23)3号)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人民网、人民日报
9、2023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13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根底、自主开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根本要点。下一步将以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今年年底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这都是养成教育有效性探究的指南和动力。 2、课题概念界定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
10、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者是使个体具备生存和开展的根本素质、根本技能的教育(核心素养)。 有效性。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与活动的实施,到达养成教育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养成: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是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3 行为习惯,使之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道德自律、修养高尚的人。 对象。全体学生,以现在的1-5年级学生为探究主体。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小学习惯主要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
11、自主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评互评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举止文明的习惯、老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依照学校的养成教育标准,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根底,以学校教育为载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齐驱并驾,通过养成教育有效性研究。积累实施养成教育的经验,促使学生好习惯的形成,最终到达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展与形成。 具体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多学科课内的养成教育的研究,探索养成学生会学习等核心素养形成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学科课堂养成教育的有效
12、性。 (2)以小学生一日常规为主线,大成于细,明理成习,探讨如何让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到达标准的要求。 (3)强化家校结合,探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养成教育的融合点,增强养成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实效性,实现让教育效果5+27的整合效应。 (4)通过养成教育开展的各类德育课外活动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有效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重在于“行的自觉展现和稳固。 2、研究内容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多渠道育人,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2)办学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指导和交流。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13、。 (3)探究建立健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东江完小各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的对养成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进行总结,有目的的收集观察学生的外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养成教育有效方法措施等方面的认识和积累。 (2)观察法。实验教师将采用科学观察法,运用多类型的观察法,严格按照观察法的根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课堂教育创新实践中的师生在养成教育方面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3)调查法:本课题组将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
14、经验和做法。(4)行动(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通过个案的分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现实验成果。 (5)实验法。研究者将积极开展课题实验,在各年级设置学生开展核心素养实验班。组织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方案、方法和策略。做好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经验,汇报实验成果。 (6)比较法。对研究对象(班级、年级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灵活选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以揭示学校实施养成教育有效性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各年级学生,
15、他们的自觉意识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养成教育上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对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2、本课题是我校“十二五结题课题习惯成自然,习惯铸品质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3、本组成员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多年,在学生管理及课题研究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学校教研气氛浓厚,领导大力支持。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23年8月-2023年2月) 加强理论学习,搜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理论资料,认真分析总结原课题5 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缺乏,调整研究重心,明确新目标,制定研究方案,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措施。 1、组织课题小组研究人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 3、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4、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2023年2月-2023年7月) 开展课题的研究,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