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99322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研究【】“海派的重要创始人就是任伯年。任伯年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是一位成绩显著但又具有一定争议性的画家。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各方面无一不精,尤以人物画为最。批评任伯年的人有很多,但任伯年在美术史上仍然拥有牢固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他的肖像画。因此分析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对诠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设色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他精通人物画、山水画、

2、花鸟画等多门类绘画艺术,在人物画领域,当时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被称作“曾波臣后第一手。作为中国近代人物画的大师,他开拓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道路,为中国人物画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研究任伯年的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是十分重要的。一、任伯年人物画的时代背景任伯年18401895初名润,后更名颐,伯年等,字次远,号小楼,又作晓楼。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近代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一九三五年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一个清贫家庭,在太平天国动乱之时随家迁到萧山。青年时代在家学的传授下为日后的绘画生涯打下了根底。其父任鹤声,号淞云,是一位民间的肖像画工,任伯年的儿子任堇叔题任淞云先

3、生像中记载, “善画,尤长写真术,耻以术炫,故鲜知者,先处士任伯年复以己意广之,勾勒取神,不假渲染。任伯年自幼便显示出较高的绘画天赋,又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伯年一生并没有受过什么高深教育。十五,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离开家乡先后辗转宁波,苏州最后到上海一家扇铺工作。伯年先后和任熊渭长,任薰阜长兄弟相识,后来又认识对他画艺颇有影响的胡公寿,沙馥,虚谷,吴昌硕,刘德斋等好友,后来就一直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任伯年初到上海,十里洋场的城隍朝翻开了他的眼界,使他渐渐熟悉了新兴商业都会的人情世态,培养了传统文人画家所罕有的市俗趣味。当时的上海正值清末资本主义思潮涌动,江南的文化气氛也逐渐由扬州转移到这里,使

4、他接触到很多活泼于上海画坛的画家。在这个华洋并处的通商口岸,他耳濡目染,渐渐熟悉了新兴商业都会的人情世态,培养了传统文人画家所罕有的对世俗风味的亲睐和对现实的关注。 任伯年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 1865) ,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二十一年冬十月( 1895) 。他的创作道路,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 19 世纪 60年代中期起,是他创作的开始,这期间主要是植根于民间,学习民间艺术的传统,是他创作上的准备时期; 七十年代他对传统的中国画有了研究,博采众长,同时又从西洋画中吸收营养,并融入中国画的创作之中,这是他创作上的变法时期; 80年代不拘成法,勇于创新,是他创作上

5、的鼎盛时期,并被誉为“海派艺坛的领军人。作为一个开拓型画家,伯年从二任那里继承明末画家陈洪绶和唐宋时代用笔严谨和观察入微的传统,传承多家之长,又吸收西画速写,色彩等元素,整合消融种种风格,结合平实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创造出国画人物,泼墨泼彩花鸟等新的风貌,尤其在写实人物画方面创造了十九世纪末叶具有代表性的风格,影响了一大批近现代画家像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戴敦邦,程十发,黄胄,等等。直到现在很多画家都可以在画面中找到任的痕迹。至今仍给现代人物画的继承与创新以极大的启示。二、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1、设色精妙绝伦任伯年勇于东西兼容,把西方的色彩冷暖处理都运用到自己的画中。但他不是生搬

6、硬套,而是自然地把西方的色彩运用到中国画之中,而且处理的非常好,在宣纸上把色彩彻底地用活了。如赵德昌夫妇像以生宣绘制而成,面部结构严谨,笔墨与形的结合相当到位和娴熟。先以添胶没骨法设色,待稍干添线条,渴笔皱擦于眉骨下、眼睑、颧骨和鼻梁的凹处,或加一抹淡墨,形体关系尽显。这种客观表现仅限于头部。手部和衣纹延用传统的处理手法,以墨线勾勒,再以颜色渲染,这种以线为主体的表现方式贯穿于全幅。他十分巧妙地将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思路和设色方法揉和在一起,笔墨精神,造型精到,有韵味,既胜于前代,又有别于生搬西方,形成独特的中国式色彩风貌。三友图那么将西洋水彩画法的一些技艺与传统绘画之设色法相融,笔妍墨秀,

7、清新雅致。人物衣纹处的轻渲淡染,使人物形体凸现,更具立体感。正如达仰先生的评价:“多么活泼的天机,在这些鲜明的水彩画里,多么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色彩中,由于一种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种意到笔随的手法并且只用最简单的方术那么沉着地表现了如许多的事物,难道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作品吗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师。此外,任伯年还能将各种画材,在各种底色上作画,红锦、金笺,白、黄、棕、蓝、青莲等各种深浅的色绢上都能得心应手地挥写。特别是金笺,一般画家均望而却步,而任伯年却能在浓墨重彩的风格上,兼以淡彩淡墨为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群仙祝寿图。正如王雪涛先生所说:“任伯年用色非常讲究,近百年来没有一个人及得过他。任伯

8、年不愧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色彩大师。2、构图稳定,章法多变构图在国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在中国画中的位置及其重要。它是画面的主体与景物位置的配合,也是画中骨骼的表现。一张画构图的好与坏,不但使整幅图的质素受影响,更直接影响到它的地位和价值。任伯年就是一位构图高手。任伯年肖像画构图主要是为突出主体。在芜菁亭画像中景物就是前面的两棵树,和后面空空的亭子,亭子只画了上面一小局部屋顶,其余通过留白,给人带来一种什么都没有的感觉,一种“芜园的感觉,反衬出吴昌硕深深的孤独感。画面有一种虚实错综之美。此外,任伯年的构图很容易在框架上出奇制胜,出乎人意料之外,将横、纵、斜、曲几个方向感的物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在棕

9、荫纳凉图中,吴昌硕侧身坐在竹席上,背后是几棵棕树。与吴昌硕形成纵线,接近平行。如画面就这样处理就会觉得平板,流入俗套。为了打破这种平衡感,在吴昌硕身后又画了一块大石头,与吴昌硕形成一条横线,这样打破了刚刚的纵线平行,增加画面的耐看性。在蕉荫纳凉图中,吴昌硕架起的右腿,左手搭在右腿的小腿上,还有右手稍稍倾斜拿着的扇子,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构图稳定而又多变,使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3、造型新颖,个性鲜明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开展到晚清,其造型根本形成了变形、夸张,讲究装饰趣味的固定格局。而任伯年以一种创新的精神,以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理解,运用个性化的笔墨,个性化的线条,

10、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颖独特的艺术造型,在晚清固定化的人物画坛中“一石击起千层浪,为推动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任伯年人物画造型丰富多彩,绝少雷同。他的作品从不凝固于僵硬粗稿的模式之中,总是在艺术创新中呈错综变化之极致。正如虚谷赞誉任伯年时说:“笔无常法,别出新机,君艺称极也。仅就他为画友吴昌硕所作的三幅肖像一一饥看天图、酸寒尉像和蕉荫纳凉图来看,也足以说明这一点。这三幅像,尽管画家描绘的是同一人物,但由于对象的时期不同、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所以在形象刻划和章法处理上也完全不同,从而对吴氏的情态、境遇作出了鲜明的写照。饥看天图反映了吴昌硕在生活穷困时的达观态度,笔墨不多,而神凝

11、于形。这幅图至今还镂刻在西湖孤山西怜印社的石壁上。酸寒尉像那么通过人物肖像,道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嘲讽。珍藏在吴昌硕纪念室中的蕉荫纳凉图那么是吴昌硕坦率超脱的生活态度的具体表达。这幅画像,任伯年非常熟练、非常概括、艺术上也很到位地刻画了形体本身的特征,消除了很多烦琐的东西,也强化了很多的特征,线条的穿插也很美。4、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刻划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讲究人物思想感情,特别是内心世界的刻划,并注意这幅人物肖像画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强调这幅画从视觉上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思想。读者是否能接受到什么。任伯年作于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正月八日高邕像的人物肖像画,就是把高邕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得非常深刻。画面

12、上高邕侧立,脚穿草鞋,两手握着竹杆,作乞讨状,身前一只竹篮,篮里装有书籍和笔砚,面目清瘦,两眼注视着前方。任伯年在高邕手握竹杆的表观上,想要人们从视觉上接受到的是:高邕他为生活所迫,依靠卖字为生的文人形象,卖字也视为乞讨。通过高邕深目清颧的脸形与高邕的眉目间神情的表现手法,流露出高邕一种既傲慢,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高邕手柱竹杆,两眼前视的表现手法,表现出高邕好似在等待前面人给予施舍。任伯年以生动的笔墨,把他对高邕的深切同情和想要表达幽默的立意和构思,都从视觉上传达给了观众。高邕的内在精神也在这里得到表达。比起一般只求其形似的肖像画,不知高出多少。结论:任伯年的肖像画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传统和时代的起始。他一方面继承着中国传统肖像画,把一直为文人画家所不屑的民间写真进行了复兴和颠覆,使中国的人物画向现代转进迈进了一大步。任伯年的肖像画的蓬勃兴起,是广阔市民阶层客观需要的迎合,也是现代精神个性张扬的表现,他在价值上将人物肖像画转换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坐标,及面对现实的“传神写照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民间手段,而是时代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