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耕读文化对当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启发于庆澎疫情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教育,对于深受农耕文明影响的中华民族而言,绝不是新鲜名词。“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古代的耕士人始终乐此不疲地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挑灯夜读,修身养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耕读文化,重视农业、教育、文化亦成为农耕文明的生活传统。当下,教育工作者正在全力以赴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我国古代耕读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对当下的劳动
2、教育又有何启示?让我们共同探索研究。耕读传家,追溯耕读文化的起源阅读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白嘉轩家门楼上镌刻的“耕读传家匾额,以及对联“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这些历史印记,见证着乡村的过往繁华,记录着耕读传家的荣光。“耕读传家永恒地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信仰圭臬,更是维系“乡土中国数千年稳健运行的重要法那么。耕,说文解字解释为“耕,犁也,从耒井声。即耕,從耒、从井,“耒为耕地农具,“井那么为田地。耕者“犁也,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养家糊口,安身立命,此为先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内容。在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两家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人,对土地有着“重耳拜土般的深厚情感,
3、虽然农耕劳作十分辛苦,但他们却始终没有脱离,对精耕细作和克勤克俭有着近乎崇拜的执念。读,说文解字解释为:“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以小说白鹿原为例,白嘉轩与姐夫朱先生都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但他们又是饱读诗书、儒雅有德、见解独特的乡土“哲学家。尤其是白嘉轩,家境富裕,但一生以农业生产劳动为荣,送孩子去白鹿书院读书学习,又教导孩子必须耕田劳作。可以说,小说白鹿原所叙写的就是近现代社会巨变中耕读文化的局部开展史。耕读文化可以追溯到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的时代,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
4、,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义,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那么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当时的孔子将学稼学圃视作小人才去做的事情,他强调学习礼乐仁义,相对于农耕不够重视,但以其悲天悯人的思想绝对不是排斥。与孔子同样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那么教育学生要将耕读区分开来,要有职业的分工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墨子那么崇尚夏朝的大禹,主张拿着锄头耕作,并去疏通天下河流,甚至到了“腓无跋,胫无毛的程度,因此,在墨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讲究耕读并重。尽管耕读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但耕读文化的传统始终得以延续。耕读结合,挖掘耕读文化的内涵农耕时代,农业乃国
5、计民生之命脉,理所当然地与读圣贤之书同为理家治国之根本。耕作滋长身体,满足了物质需求;读书提升智力,丰富了精神世界。耕读不仅是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文化及价值追求,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耕读结合,传承儒家伦理道德。农业文明多为聚族而居,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重视宗法秩序和家庭伦理的特征。在耕读传统影响下,孝悌仁义、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等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耕读结合,提升思想精神境界。农耕文化强调效法天地,拥有广阔厚重胸怀,故在理想人格塑造上,强调自强不息。明代大儒吴与弼与弟子同躬耕,自食其力,早起晾晒谷物,却发现弟子尚未起床,便厉声喝斥。吴与弼
6、坚信在生产劳作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格,最后到达圣贤思想境界。在其谆谆教导下,陈献章发愤图强,严于律己,最后开创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江门学派。耕读结合,萌发改进社会梦想。元代师山学派创始人郑玉认为西周时期的教育,有农业劳作成份,汉兴以来,耕读割裂,给当时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他提倡耕读结合,既要志于学,又要志于稼,二者不可偏废。尽管此“药方无法在封建社会实现,但它毕竟描绘了改进社会的蓝图。耕读结合,所育人才倍加亲民。常年累月的农耕生活培养了先民热爱生产,眷恋热土和感恩自然的情感。耕士人在劳作中,与农人打成一片,培养了对农人的感情,使其思想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进而养成了求真
7、务实的作风。唐代诗人李绅“少而贱故多能鄙事,目睹并躬身感受到农人生活的艰辛,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悯农。耕读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中庸宣扬“参天地、赞化育,即 “天人合一的理论,肯定人与自然统一关系。吕氏春秋中:“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耕读文化熏陶下的读书人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顺其自然地完成了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再到哲学思想的提升。故生于世代务农及书香门第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致力于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最后编撰出煌煌大作齐民要术。耕读文化激发了耕士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在山川田园间安排身心的陶渊明所创作的归去来辞等诗篇皆为耕读生活的体验,类似陶渊明的文学艺术创作者不
8、胜枚举。“耕读传家作为生活传统,提升着农业社会的文明风气和生产生活质量。现如今,虽然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做为这方土地养育的民族始终没有放松对人类、人生、文明的思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新时代我们更应汲取耕读文化的养分,让下一代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让劳动教育成为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当下启示,借鉴耕读文化的价值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史是伴随着耕读文化逐渐演进的,可以说,古代的耕读结合,是一种原生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单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全面开展人才的方法和途径。耕读结合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契合了全面开展的教育理念。虽然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入工商文明、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在
9、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开展变化,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礼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开展。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耕读结合“工读结合早已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劳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且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借鉴耕读文化历史,引领当下劳动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充分表达时代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劳动教育,这是教育人不断求解的课题,也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重要任务。解决当下劳动教育的缺失,刻不容缓。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无视,劳动教育正
10、被淡化、弱化。此言不虚,劳动教育在家庭被逐渐弱化。多数家长从现实考虑害怕家务劳动分散精力,耽误学习成绩,间接导致局部孩子轻视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也被逐渐边缘化,局部学校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视为命根子,劳动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为难境地。由于对劳动观念出现偏差,导致片面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形成“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和开展的重要意义,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长此以往,青少年就会成为鲁迅笔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现代孔乙己。借鉴古代耕读文化价值,我们清楚地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二者有着必然内在联系,
11、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没有劳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假设不科学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势必将影响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实现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开展。意见的公布试行正逢其时、切中时弊、意义重大,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必将开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篇章。化耕为劳,化读为育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认为人应以生产劳动为己任,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经世之学作为教育内容,其中农事被放在与礼乐、兵事同等地位,其教育思想是促进学生脑、体、心、神、魂的相互平衡,可见颜元已经将耕读结合上升
12、到崭新高度,表达了时代精神,这也为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从内容角度:要尊重“育之规律。意见提出,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的学生特点,开展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效劳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各类劳动教育内容归根结底是要效劳于劳动育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要注重强化学生劳动意识,传承勤俭节约的家风;在生产劳动中注重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在效劳性劳动中注重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系统梳理挖掘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并作出整体设计,如教材中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章要认真品味研读,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品质。职业
13、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弘扬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全面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与素养。从机制角度:使“育之评价硬起来。意见重点强调了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鼓励机制。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方面具有风向标作用,要将劳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有对“知的评价,又有对“行的评价,做到知行合一,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及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旨在引起学生对劳动实践的高度重视,使劳动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从教材角度:要注重学段衔接,进行“育之一体化设计。意见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间的衔接,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4、,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幼儿阶段以参与最根底、最简单的初级劳动为主,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小学阶段以日常生活勞动教育为主,侧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形成劳动意识。中学阶段主要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以生活教育为辅,鼓励创造性劳动,帮学生提升劳动能力,修养劳动品质。高中阶段以效劳性劳动为主,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根本规律,由衷认可并践行劳动最荣耀、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观。从课程角度:构建表达时代特征的劳动课程体系。落实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活动化,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各
15、学段要科学设置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专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整合其他学科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科的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审美观以及喜好取向等都会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学生。校园环境、学校制度等也是劳动教育的隐性课程。只有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从师资角度:多举措加强劳动课程师资建设。劳动教育同数学、语文等科目一样,已经成为必修课。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彰显。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16、。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要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专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注重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社会、学校及家庭通力配合,联袂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合力。劳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根底性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那么,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纽扣,把家庭劳动日常化,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洗碗洗衣、清扫庭除,体验持家之道,改变“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习惯。让孩子在更多的家务劳动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学校结合学段特点,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