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假设干问题的思考 参加wto后,增加农民收入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和艰巨。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开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对开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 1.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九五前四年下降8.79%,以后呈逐
2、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 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2023元(XX市等农业大区仅为22023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2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下降,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而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已连续2年下降。从XX市调查来的资料更能说明这一
3、情况。目前,农民收入结构较改革开放之初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粮棉收入下降(只占农民收入的23.4%),瓜菜收入微增(占农民收入的25.3%)。二是劳务输出报酬收入增长较快,务农收入减少。这是因为个体私营经济有所开展,用工量增加,加上外出打工人数迅速增加(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0.4%)所致。三是畜牧业收入稳中有升。虽然畜产品价格近几年下滑,但由于总量增长,畜牧业人均收入仍有所增长(占农民纯收入9%)。四是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当然,也应看到,不同县、乡、村农民收入悬殊较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98年的0.31、1999年的0.32,上
4、升到2022年的0.46,已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合理范围(0.3-0.4)。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那么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978年为2.56:1;1982年为1.82:1;1994年为2.86:1;1999年为2.56:1。3具体来说:(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始终保持一定差距。90年代前期这一差距明显反弹,中期略有缩小,但1998年以后,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仅以1999年为2.56:1为准,假设按可支配收入计算,这一差距为3:1,假设只考虑货币收入,这一差距那么为4:1,假设将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算进去,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
5、5-6:1。(2)生活消费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93倍。20年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改变,差距还在波动中略有扩大,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7倍。(3)储蓄差距拉大。1998年底,占人口总量仅30%的城镇居民储蓄占到总储蓄的80%,人均储蓄达1132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储蓄1201元的9.4倍,而1985年是6倍。4 5.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1997年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是2: 1.4:1(以西部为1),1999年收入差距比为2: 1.3。1,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反而扩大。5中低收入农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根本上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6、据测算,1999年全国近80%的中低收入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或一兼户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再者,农村购置力对国民经济的市场奉献仍然较小。中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80%,他们的购置力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宏观经济景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99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只占43.5%,不仅与农村人口80%的比重不相适应,甚至与197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总额52%的水平相比还有所下降。6 6.农业开展环境有待于完善,有关政策有待放宽。近几年农产品普遍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农业开展环境恶劣和有关政策的负保护效应不可低估。由于缺乏可靠的市场信息和通畅的流通渠道
7、,农民饱尝“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苦果。另外,土地贫瘠化、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基层组织日益削弱等问题都可以从工农不平等的政策取向中找到根源。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工业倾斜开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和农民手中取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导致农业生产部门的比较利益偏低,农副产品价格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矛盾导致农业生产本钱上升,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致使农业生产投入大,等等。 7.农产品销售不畅,产销脱节,市场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致使农产品积压或消耗。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体制存在严重问题,使农产品流通处处受阻,制约了生产的开展。在农产品贸易上零售网点过少,往返运输频仍,购
8、销渠道单一,有时价格统得过死,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另外,农村特殊的客观条件决定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慢,盲目经营、盲目销售现象时有发生。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一)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重点突破畜牧业。我国已参加wto,粮食在价格和品质上都没有竞争力,畜产品和蔬菜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外市场价格,具有竞争优势。世界上农业兴旺的国家往往畜牧业产值都超过种植业。我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饲料资源,农民有饲养畜禽的习惯,要在家庭饲养的根底上积极推行适度规模饲养。 2.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压缩粮田,优化品种,提高效益。今后,粮食生产的方向是推广高蛋白专用小麦为主,扩大豆类、谷类
9、等杂粮面积,开展高油玉米和饲料玉米。同时,扩种瓜菜菌等经济作物,尤其是冬暖式大棚蔬菜等反季节作物。 3.加快开展林业和渔业。要根据各地实际,宜林那么林、宜渔那么渔。继续完善农田林网化,搞好“三边(路边、沟边、田边)绿化。加强果园技术管理,改善果品质量。大力推广渔业新技术,开展多品种,以提高养殖效益。 (二)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1.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弃农进城,寻找工作时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随着国企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的低本钱和较广的择业意愿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因此,单靠进城增收路子愈加狭窄,长远之计在于
10、农村城镇化,即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一产人口下降, 二、三产人口增长。它还可以搞活城乡流通,打破农村的封闭性,并使商场与农户直接组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进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的提高。 2.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大力开展农村第三产业。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新世纪必须搞好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与此相关,在农村开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收局部农民专门从事这些产业,并允许他们在小城镇定居,让他们以非农产业为终生职业,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承包的土地转包或租赁给其
11、他农民经营,有意识地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只有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的人均收入才有可能大幅度地增长。 (三)营造宽松环境,放宽相关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1.改进行政领导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和市场供求关系等与以前不同,而且领导对象,工作内容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中要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拿出新思路,用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强化效劳职能,扩大效劳范围,提高效劳质量,在如何搞好效劳上动脑筋、做文章。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以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尊重农民的
12、市场主体地位,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致富。 2.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强本固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投资体制,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对水利、交通等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应根据农民承受能力筹资,缺乏局部或大头应由财政拨付;应根据目前农村具体情况,适当降低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以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对具备养植条件的,政府要提供各种便利,政策上要引导,技术上要指导,资金上要资助,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农业银行、信用等金融机构的帮扶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与此同时,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努力
13、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各行各业要加大对“三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支持、保护力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支农、惠农、助农、富农的政策措施。 3.精简乡镇机构,继续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乡镇机构不精简,减轻农民负担就很难实现。精简乡镇机构,首先是减人、减事、转变政府职能。一个事无巨细的政府与官员寻租行为相结合,只能是一种被扭曲的市场,窒息农村经济开展的生机与活力。历来减人减事阻力重重、积重难返,要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就必须釜底抽薪、断其财路,逼其减人减事。在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上,要按照“少而精的原那么,采取统一考核、竞争上岗的方法,择优使用。逐步使充裕人员走上
14、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岗位。其次,要进行乡村教育经营财政支付调整,建议将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权上报到县,在县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要加大对困难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标准乡镇财政分配行为,以收定支,按收支平衡原那么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并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检查与监督,保障资金运行平安、高效。在税收上,除了必要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附加外,不应再有其他针对农民征收的税费工程。 (四)更新观念,大力开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要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所有制界限,从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
15、中解放出来,一切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此,必须真正认识到:个体私营经济在性质上,不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经济制度中的一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在地位上,不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作用上不再是“拾遗补缺,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作用;在存在期限上,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与公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开展。 2.不断加强、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和效劳。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方案经济年代形成的,到目前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过渡,不能适应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开展的要求。有的地方和单位对个体私营经济管得过严过死,“三乱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片面强调无为而治、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有的地方和部门分工不明,政出多门,都管又都不管,形成管理的空档。因此,必须尽快扭转目前这种局面,需要从有利于开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理顺政府管理体制,强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效劳职能,以便搞好有关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效劳等工作,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开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3.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开展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经济开展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间政策环境的竞争。个体私营经济开展快慢与环境优劣关系密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