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在这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人的道德教育、伦理标准的养成方面的内容尤为丰富。历朝历代,大到国家君王,小至平民之家,无不重视自身以及子孙后代对伦理标准的学习和养成。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思想表达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传承至今的孝悌文化、诚信观念一直影响深远,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挖掘和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 教育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4(c)-0209-03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
2、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is bright history, for peoples mora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ethical norms is particularly rich. The dynasties, as large as the king of the country, as small as the home of the civilian, all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mselves and fu
3、ture generations of ethical norms of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contain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family style training,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the concept of integrity have bee
4、n far-reaching, and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left to us by these ancients is worthy of our excavation and reflec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ral; Education中國,始称华夏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强调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开展标准。纵观中国开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无论是君主帝王,还是士绅百姓,无不重视对人的道德教育。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
5、流思想,渗入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做人做事等各个方面,以隐性的方式到达对个人的道德教育目的。传统儒家思想蕴含“立德为本“以孝为先等为代表的古代伦理道德标准,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开展,形成了一整套的做人处事标准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对中国人的整体气质、性格特征、做事风格、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教育思想的分析,力求挖掘能够促进中国社会道德教育开展的当代价值。1 家训中蕴藏的做人处事之期望家庭教育思想,作为父辈对晚辈的期盼与教导,表达着中国人的教育观念,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局部,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现代的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1.1 家庭的期盼:自上而
6、下在古代社会中,除了统治者出于管理的层面对民众进行教化之外,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也有其典范。早在公元6世纪,就有颜之推写出颜氏家训一书,系统了描写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思想。家庭对于个人的成长开展来说确实具有不可无视的作用,幼时的启蒙以及生活环境、父母个人的言谈举止等,都对后代子孙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颜之推曾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那么子不孝,兄不友那么弟不恭,夫不义那么妇不顺矢。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的风气,首先是由上而下进行传播的,上一辈如何,下一辈就会相应地产生其行为。所以这就是父辈不慈而子也不孝的原因,同样,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都是如此。家庭成员之间,长
7、辈要谨言慎行,做好表率,以亲身示范教育后代子女,以此到达教育的目的1。清朝的曾国藩以数封家书向子孙后代传达自己对于修身养德、做人处事的教育思想,以自身几十年的学习、生活、为官处事的经验进行总结,教育后代。曾国藩强调个人如果想要做得比别人优秀,必须是能够以身作那么,为人之典范,尤其是给子孙后代树立典范。这里不仅表达了传统道德文化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而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更是寄托了其做人处事之思想,这也教育子孙后代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勤勉踏实之人。今天我们后人翻阅曾国藩家书,其间对于子孙后代要修身养德、勤俭治家、君子的个人成长目标的殷
8、切希望,所以后人可以看到“曾家自曾国藩兄弟以下,190多年间,涌现240多位有名望的人才,没有纨绔子弟或者败家子3。可以说,家书对于曾氏家族子孙后代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 父母的熏陶:言传身教而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作为开启新思潮的时代先锋,一生9位儿女,其中有3位成为国家院士,另外几位也是享誉国内外盛名的学者专家,成为世人堪称的家庭教育又一典范。再走进历史,“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曾经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物中,首先就是父亲和母亲,钱学森曾回忆指出母亲的言传身教、待人接物的道德品质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善的种子。而父亲是“管教严格而得法。这对他后来在科学事业形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9、的作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所以钱学森后来无不深情地说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其父亲。个人的成长以及一生的成就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长辈的道德品质、处世哲学对后代子孙具有重要的传承学习意义。家庭教育浓缩了血缘亲情,浓缩了中国人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成文的系统著作可能不多,但是从古至今无数个平凡家庭,必定都有相应的言语来教育子女,以此唤起中国人的道德信仰、家国观念。这也是当今社会强调弘扬家规家训的意义之所在。2 孩童期开始的修身正心之培养关于教育,古人早已主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言行举止无不需要从小教育,从幼儿开始引导和修炼。良好的行为习惯,举手投足间都有表达,而一个人的品德是否良好也取决于孩童期间教
10、育的好坏。2.1 成长的时机:自幼蒙养古人主张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强调的是习惯以及礼仪标准的培养。古人对于孩童的教育思想丰富深刻,并且具有道德目的的导向性特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正其心性,即“蒙以养正或“养正以蒙。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就曾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里是指做人的道德约束问题,意思就是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卑不亢,即我们日常生活所说做人要有良心,要问心无愧之意。颜之推也有自己的思想,强调教育要从幼时做起,因为孩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意思就是说,人在幼年时期,由于年龄尚小,思想单纯,天真烂漫,比拟专一。而随年龄的增长,人的
11、思虑增多而变得精神分散,无法专一。所以对于教育,应及早开始,而不要错失时机。当今中国之教育,莫不如此。但是太多家长打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给孩子造成过早又过重的压力,过早学习过多的技能等知识,而无视了启蒙时期的道德培养教育。这里颜之推的启蒙思想,依然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幼儿时期的教育问题有深刻的意义。2.2 行为的修炼:以德为先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内化到心灵深处,而这对人的一生长远开展都有莫大的作用。而弟子规对于孩童的礼仪标准更为具体,比方对于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有具体
12、的操作指导,“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等都教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古人在言行举止、做人处事、学习、交友各方面都有经典的思想,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塑造。弟子规提倡积极的做人处事态度,“但凡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这句话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因为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大地之中。这里强调仁爱,做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博爱胸怀。做人做事要修身克己,强调个人学识、才能的培养。对于学习,也有经验方法,提出“非圣书,屛勿视。蔽聪
13、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于贤,可驯致。告诉我们学习时要有学习方法,阅读经典书目,不要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损坏了心智,同时学习过程中不要自暴自弃,不断学习持之以恒便有可能到达古人的圣贤之境地。而对于如何交友,古人也早有思考,指出交友之中要学会区分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4。对于做学问与做人,民国大家梁启超曾告诫年轻人:“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片段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吧,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5。这表达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对伦理道德做人标准的重视,强调品德
14、对个人的重要性。3 文化中延续的孝悌诚信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大的篇幅可以看到对于孝悌以及诚信等传统伦理标准的重视,而这也被用以教育之中。敬老爱亲的优秀传统美德历来都被倡导,而诚信的思想历来也被教育所重视。3.1 延续的传统:尊老爱幼中国传统社会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具体的言行标准来教育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或者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君子。而所有的为人之根本首要表现在“孝字之中。孝悌之道是为人之根本,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那么,孝文化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秩序的标准、对于统治者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弟子规也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
15、背后蕴藏着中国人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那么。同时“孝不仅作为一种伦理要求,而且是人们在处事中的根本,“百行孝为先成为中国人道德实践的起点。中国传统著作中不乏对“孝的各种解读。诗经大雅下武中古人曾提出“成王之孚,下士之式,用言孝思,孝思那么维,这表达了孝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论语学而中也强调:“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对于知识文化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生而为人首先要学的是孝顺长辈,尊敬父母。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强调对于长辈,后代不仅要做到孝顺,更要做到尊敬地孝顺,即孝敬。同
16、时孝还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孝顺,更是有尽心尽力而为之,这是道德要求的起点,只有这样,在君臣关系、朋友相处之中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君子才学之人。而孝的标准也是有具体的要求,不仅要学习观察父母的行为品质,更要坚守,这才是真正称得上是孝。论语里仁说道“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一种血缘亲情连接的孝道,强调陪伴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社会,连接家庭关系,陪伴父母依然是不变的关心话题。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从血缘关系延伸到社会之中,最后在陌生人之间,也能够彼此尊敬,相互关心,这表达了中国“孝悌文化的深层内涵。3.2 品德的表达:诚信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老实守信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弟子规中强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必须要老实守信,说话的衡量尺度就是老实,欺骗或胡说都是不可取的。“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在承诺容许某件事情时,一定要思考清楚,不要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