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途径万金红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开展的千秋大计。2023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流域5000余年的流域开发史为沿线地区遗留下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古代
2、水利工程、古代交通工程、古建筑古遗址,衍生了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化。至今,仍有一大局部的古代工程还在持续地发挥着水利、交通等功能,并衍生出别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成为今日见证中华民族开展历程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载体。只有妥善保护好这些黄河文化遗产,才能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才能传承、弘扬特色黄河水文化;只有深入挖掘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蕴含的时代价值,才能讲好当代“黄河故事。一、黄河文化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一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现状1.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从大禹导河积石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运行;从关中郑国渠的开凿到现代化的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成为
3、西部地区的粮仓,5000年的流域开发史为黄河流域留下大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类型众多、历史悠久、数量巨大,既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黃河文化遗产,也包括工程性遗产和非工程性遗产。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2.4万处,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9倍,国保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这些遗产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载体。2.黄河文化价值突出,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使黄河流域中众多文化遗产被纳入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和双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
4、物保护单位2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15处。以郑国渠、宁夏引黄古灌区等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价值突出,社会知名度、美誉度高,相继列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黄河文化遗产在长期管护利用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凸显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贯穿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是升级为重大国家战略。3.黄河文化遗产外延功能多,助力区域社会经济开展流域内黄河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中原振兴、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复兴、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众多遗产仍旧活态保存,依托黄河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建设的郑国渠景区、壶口瀑布
5、景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各方游客旅游观光的胜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开展提供了重要根底支撑。非物质形态黄河文化遗产社会传承根底好,水神祭祀大禹祭祀、传统庙会、建造工艺等有助于培育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区域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现存遗产外延功能多,文创深度结合前景好,一批文创企业相继孵化运营,水文化逐步成为文创产业关注的热点。二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核心价值以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为载体,黄河文化集中呈现出以下六大方面的核心价值。1.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演变进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历史开展的核心区域。考古发现,早在180万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前后,黄河流
6、域进入农业文明;距今5500年,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开始步入文明社会;距今4000多年,黄河流域的石峁遗址、陶寺遗址及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2.呈现国家治理体系开展演进黄河河南段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遗址以及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西安丰镐遗址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中心。秦汉、隋唐直至北宋时期,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使到了元明清时期,虽然定都北京,但号称“中原“天下之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依然是国家的重要根底和主要支撑。黄河文明独特的制度文化、政治文化,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开展。3.记述民族与
7、文化融合共通由于黄河流域具有空间区位优势,古代先民们不断与周边地区民族交流、融合。史前时期,河湟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通过嘉陵江影响到四川地区,藏羌走廊更是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西北或北方民族也常常从蒙古高原沿黄河河谷南下中原,“黄帝战蚩尤“禹征三苗是文化交流的民族记忆。历史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空间区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更是愈加频繁,中华文化开展壮大,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保存至今的黄河文明历史古迹,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寄托和心灵纽带;甲骨文及汉字、先秦诸子百家、汉魏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是鲜明的文化标识。黄河流域成为铸就中华民族的“大熔炉,为
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根底。4.展现农耕文明智慧中华民族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围绕如何趋利避害,开展了长期不懈的治理黄河与利用黄河的伟大实践。从大禹治水,“尽力乎沟洫,到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郑国渠、秦渠、白渠等沟渠的开凿和芍陂水利工程的修建,东汉王景“整渠筑堤、立水门,再到以黄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以及后来明清两代的黄河治理,大大促进了黄河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开展,奠定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物质根底,深刻影响了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黄河农耕文明。5.彰显伟大黄河精神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甚至桀骜不驯、横扫天下的英雄气概,
9、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豁达开放、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黄河文化的精神要髓。6.塑造“美丽中国独有景观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一路穿山越岭,塑造了黄河流域独特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九曲黄河、壶口瀑布、禹凿孟门、鱼跃龙门、中流砥柱等雄伟奇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的地理标识。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现状黄河流域沿线省区在黄河文化遗产保護、传承、利用方面,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保护上看:仍旧存在黄河文化遗产管理责任主体多,“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现象明显,遗产管理效率有待提升;黄河文化遗产管护规章制度不健全,保护工作缺少制度保障;遗产
10、本体条件复杂,分类、分级保护难度大;传承利用工程少,工程落地难;投入保障有待加强,水利、农业、工业、交通等行业遗产保护机制待加强;黄河文化内涵不明确,缺乏系统挖掘、研究和保护。从传承上看:仍旧存在黄河文化活态展示缺乏,展示形式、方式单一;黄河文化社会关注力度缺乏,濒危遗产工程增加;长期以来对遗产地周边社会生态系统关注缺乏,与黄河有关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从利用上看:仍旧存在侧重行业功能性开发,黄河文化社会效劳功能闲置现象突出,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结构性浪费严重;黄河文化宣传严重滞后,社会认可度低;文化价值阐释单一或缺失,内涵有待进一步开掘。三、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利
11、用的思考一建立统筹管理机制国家层面上,水利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制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确立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统筹机制;省级层面上,省级水利部门协同有关部门设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领导机制,可根据实际设立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协调机制,定期组织有关省区召开协调会议。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从规划开始就需要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特色挖掘、主题定位设计等模块进行规划评估,宏观把控根底上的细节规划实施,这将有利于自上而下统筹规划,防止后续开发的无序、同质和低效。三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建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根底数据平台。支持设立专家库,整合与黄河文化研究相
12、关的专家资源,分类建设水利、交通、环境、文旅、文物、文史专家等专家资源库。设立黄河文化专题数据库,梳理历史数据,更新现代数据,为现代黄河文化科普、传播、教育等提供根底信息支撑。四建立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部门间、省区间、城市间、河段间交流合作协调机制,并引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等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环节,加强内部合作,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一体化管理和运行。构建统一的运营平台和投融资平台,使黄河文化展示和开发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四、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空间布局基于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将沿黄九省区划分为四个片
13、区:河湟文化片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河套文化片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中原文化片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齐鲁文化片区山东省;黄河现河道下游段的北部和南部为黄河故道经过区域,划为辐射区。黄河主线: 黄河及其重要支流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主轴,串联了水域、岸线、水利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旅游等资源节点,并承载了黄河水系与周边城市、乡村、文化区域依存共荣的历史,未来将构建形成生态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捷、配套效劳完备的核心框架。河湟文化片区: 河湟文化片区位于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包括四川省境内五个黄河流经县,以黄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为核心区域,多
14、个民族交融共生,并从川藏边界深入西南地区,文化交流传播的遗迹丰富。河套文化片区: 河套平原位于阴山南麓的黄河“几字弯道及其周边流域,地跨内蒙古、宁夏以及山陕北界,处于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界区域,边塞、草原、农耕构成了文化的主体要素。古黄河灌区是该片区的一大特色。中原文化片区: 中原文化片区地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这里是华夏文明诞生的核心区域,长久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片区又细分为关中、嵩洛与河东三个区域,以西安、运城、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城市为支点。齐鲁文化片区:齐鲁文化片区位于山东省西部,依托于靠山面海的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尤其是产生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
15、说;山海兼具的自然环境也奠定了文化景观的基底,有泉城、泰山、黄河入海等名胜。辐射区:北部故道汉唐时期,黄河经现河道北部的河北大名,山东冠县、临清、平原,河北沧州、黄骅入海,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直接入海口,借河海联运之便,本区域经济文化一度十分繁荣;南部故道南宋年间黄河夺淮,河道频繁变迁,曾经濮阳、郓城、梁山、嘉祥、鱼台、微山、沛县、徐州等地入淮后入海。黄河夺淮前,该区域靠运河漕运积累了突出的经济文化成就,此后那么会聚了高水平的水工史迹。五、推进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一黄河流域水利遗产本体保护利用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黄河大保护建设的显著位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
16、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1.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的调查与评估摸清家底,建立根底资料数据管理平台,形成黄河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充分利用沿线省区相关部门现有监测系统,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监测。定期开展专项评估,根据类型、价值和分布情况等,提出分区分类分级保护和利用对策。2.强化物质遗产保护修复认真贯彻落实文物法、水法等法律中关于文化遗产、古代水利工程、古代交通工程等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强化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复,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全面的排摸,按照抢救一批、修缮一批、保护一批的思路,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工程库。3.提高遗产保护等级建立并推行黄河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管控清单,将黄河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