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开河洛古国的面纱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经过连续多年的考古开掘,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其是距今5 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将其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以东4公里,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以往国内大局部学者虽然肯
2、定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认为中原的中心地位是从夏代才开始形成的,并不赞同更早的时候也具有中心地位,河洛古国的发现可能改变这一认知。“双槐树遗址开掘的意义在于,实证了在距今5 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文化已经形成雏形,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开掘领队,他一直注重对天文、祭祀、宗教、礼制等“形而上遗迹現象的研究。在双槐树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内,有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形状
3、的天文遗迹。陶罐被埋在土中,只露出一小局部,考古人员逐一贴上了数字标号。“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照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顾万发概括道。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可以理解为贵族居住的区域,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 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尤其是围墙东端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通常是在城门外或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已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可见居住者的地位非同一般。在河洛古国遗址,考古
4、人员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缺乏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丝绸实物一起,证实了5 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丝绸和玉都是中华文明的高端代表,关于玉的研究和发现有很多,丝绸却较少有人关注。顾万发说,丝绸这种“高科技产物的产生,一定有相应的社会理念和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背后肯定有更高端的文明存在,如果找到了,所谓“中原文明洼地的问题就解决了。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自2023年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考古开掘工程,对郑州周边相关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勘探与考古开掘工作。随着河南荥阳的汪沟遗址、青台遗址,郑州西南郊区的黄岗寺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一系列仰韶文化城址被发现,一个具有早期城市群性质的大型聚落集团的面貌逐渐清晰,形成了黄帝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区。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