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12KB ,
资源ID:1053285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0532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胡风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比较.doc)为本站会员(sc****y)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胡风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比较.doc

1、胡风与刘再复胡风与刘再复“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比较思想比较 摘 要:胡风和刘再复分别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提出关于文学的“主体性”的思想,在当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引发广泛论争。两个作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约而同地提出的“文学主体性”思想,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立场,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关键词:胡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 作者簡介:王馨(199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辽宁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1 一、胡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相同之处 胡风认为:“人是活的人,行

2、动着的人,被赋予意识的人对历史起着作用的、创造历史的人”1。刘再复也认为,“人作为行动着的人,实践着的人,则表现出能动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力、创造力在行动”2两人的观点可谓如出一辙,都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支持“文学是人学”。在人的“主体性”精神中,胡风和刘再复又最重视“搏斗”精神。胡风认为,“创作过程上的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的相生相克的斗争,主体克服(深入、提高)对象,对象也克服(扩大、纠正)主体,这就是现实主义底基本精神”3。胡风非常喜欢运用诸如“主观精神、主观力、自我扩张、受难、突击、搏战、拥抱力、把捉力”这些表现强烈主观能动性的词语,同样,刘再复也赞赏俄罗斯文学中“灵

3、魂的论辩”“洁白又掩饰着内心的罪恶,罪恶又掩盖着洁白,内心世界进行复杂的冲突,内在的两个自我不断进行论辩”4。这种“搏斗”、“论辩”显然是胡风、刘再复心中“主体性”思想的最高境界。“主体性”思想是胡风与刘再复思想最大的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主体性”思想并不导向唯心主义或“主观论”,其基础仍是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现实主义,胡风经常被他的对手们斥为唯心者、非现实主义者,但胡风并不反对现实主义,他反对的只是“屈服于现实的客观主义”,刘再复也一样,他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批判了环境决定论、阶级决定论、“摄像式的反映”等不健康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且梳理了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将自己的观点纳入“真实地描写生活的

4、历史地开放的体系”5。可见其始终以现实主义者自居。这种关注现实、要求深入现实的思想倾向使得胡风和刘再复对于人的“主体性”探索不仅向内深入狭窄幽深的内心世界,更向外探求,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求作家拥有“伟大深邃的忧患意识”、“充满变革现实的激情”、“真正深入人民的内容”,从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二、胡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相异之处 胡风和刘再复虽然都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倡现实主义,但二者的观点在目的、立场却完全不同。首先,两种“主体论”思想是针对不同的时代背景提出的,其目的不同。抗战时期,文学被纳入救亡的体系,一切为抗战服务,文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导致主观

5、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盛行,胡风因而提出“主观战斗精神”,意在纠正这种偏颇。而在八十年代,思想开始解放,人道主义思想盛行,其观点扩展到文学领域,才诞生了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文学主体论”。可见,二者产生的背景完全不同,因而导致其立场也截然不同。在四十年代,救亡压倒一切,胡风虽然反感文学完全成为一种宣传工具,却是肯定文学服务于政治的基本立场的。在文学与生活中,胡风提出,文艺是从实际生活产生出来的,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他进一步阐明不同世界观阶级性带来的差异:“如果我们所站的一方是代表历史必然发展的力量,那就是正确认识历史的力量,只有凭着这个力量才能够深入客观对象,真正把握客观对象”6“现实主义者呢?和主观

6、公式主义者和客观主义者一样,是历史的人,具体的人他更是阶级的人,实践的人”7。可见,胡风并不忽视阶级性、党性原则和文学功利性,正如评论家指出,“主观战斗精神在充分肯定创作主体的主观性的同时,实际已为主观性提供了某种规定性,即主观战斗精神只有用于战斗的需要,它才是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8 而在“新时期”,几十年来政治对文学的伤害使得人们急切地想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刘再复提出,“不把人看作物,看作政治或经济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也不是把人看作阶级链条中的任人揉捏的一环”9,从把人看作手段到把人看作目的,立场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和文学从“工具王国”来到了“目的王国”。三、结语 综上可知,胡风和刘

7、再复都强调“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胡风“主体性”思想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而刘再复的“主体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胡风的“主体性”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但仍然属于反映论,胡风强调摆脱机械的反映论,而刘再复更强调建立崭新的“主体论”,胡风意在“破”而刘再复意在“立”。无论是同是异,两位理论家都为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理论,而这跨越时空的呼应,更会永远被我们铭记。注释:1胡风.胡风评论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61.2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12.3胡风.胡风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37.4刘再复,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6):21.5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续)J.文学评论,1986(1):17.6胡风.胡风评论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0-321.7胡风.胡风评论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19.8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0.9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2.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