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47.47KB ,
资源ID:1093261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0932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la****1)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ocx

1、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以XX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 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托付,对彼此抱有稳定平安感的心理现象。 此项研究共包括三大局部。第一局部是问卷调查,采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trustscale,its)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调查,对350名研究对象进行测量,了解技校生人际信任现状;第二局部为访谈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的得分情况,选取研究对象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对其进行访谈,以具体了解技校生人际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等;第三局部为对策分析和研究趋向,依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研究文献对于技校生人际信任这一

2、客体提出科学开展思路。 研究的结果显示: 关键词:技校生广州人际信任对策 引言 技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四至十九岁,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发育程度已经接近成年人,但心智水平尚待进一步开展。对于进入技校的学生,身处同龄优秀学生以及剧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加上学生在人际交往间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困惑,间离学生间的心理和身体距离,导致学生之间缺乏人际交流和信任。这就使学生们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加以积极的调节、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病,例如孤僻症,继而对其正常的学业及生活等造成负面作用,影响其健康成长。 此项研究正是关注了技校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的障

3、碍,旨在通过实证调查剖析造成这种障碍的社会和个人原因。调查对象为XX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初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中级班5个班、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高级班5个班的在校学生。 本研究主要通过借助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系教授j.b.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trustscale,its)对技校生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探解技校学生之间人际信任的现状,再对局部较为典型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然后基于这些研究材料对这一课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尤其是技校德育素养课程这一方式。 1.人际信任的文献综述 1.1人际

4、信任的概念 在对信任的理论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社会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个人层面。在社会层面中,对信任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其著作信任一书中把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对信任做出最简单、最一般的定义信任(trust)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在他看来,信任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自齐美尔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一批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了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多依奇)的著名囚徒困境实验,从人际关系的层面得出:信任其实

5、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响,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另外,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发生所具有的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会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那么会给个人带来负面心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远远大于与预期相符时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多依奇的这项研究,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之一。 在个人层面中,国外对人际信任的观点有:(1)信任是个体对另外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rotter,1967)。(2)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构成其个人特质之一局部的信念,认为一

6、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wrightman,1992)。(3)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付之弱点的信心(sabel,1993)。(4)信任可有选择相信他人的合作行为来显示(deutsch,197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rotter和wightman的定义把信任看作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信念,rotter的定义只提到对他人言行的信任,wrighsman涉及到对他人的动机和人格的信任,sabel的定义那么反响了信任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的特点,deutsch那么把信任行为等同于合作行为,这一点虽然受到不少的批评,但从行为层面来看,他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出路。随着人们对

7、人际信任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国内对人际信任的观点如下:(1)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双方能够履行他所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用日常用语来说就是放心,不用提心吊胆,担忧对方会不会照自己所期望的、所托付而为自己做事,在这一概念中人际信任被视为是一个存在于两人之间的概念。因此用两人关系作为研究信任的单位(杨中芳、彭泗情,1999)。(2)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竞争或合作的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期另外一方对自己做出的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张建新、张妙清,2022)。综上可见,目前对于人际信任的概念的界定尚未完全统一,这主要是中西方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

8、景对人际信任进行研究。 1.2人际信任的根本类型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家韦伯将信任分为两类:普遍信任(universalistictrust)和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trust)。特殊信任的对象只包括有血缘或裙带关系的人,普遍信任的对象那么扩展至相同信仰的所有人。列维斯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信任问题,认为信任必须被视为一个集体单位所特有的而非单独的个体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概念,并提出信任有认知的、情感的及行为的三个纬度。barber将信任视为一种通过社会交往所习得和确定的预期。将信任分为3类:“最一般性的一种预期是对自然的及道德的社会秩序能坚持并履行的信心。第二种信任是相信对那些有人

9、际关系及社会制度角色往来的人能够有称职的表现的信心。第三种那么是预期那些与自己往来的人能彻底承担他所被托付的责任及义务,也就是在必要时能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还有的研究者从信任的结构上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是对维持社会信任机制的信任,存在于个体行动者与系统,也有学者称为系统信任。人际信任是指向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具有技术能力和信用责任的期望。我国学者彭泗清通过“关系-信任模型,并把信任分为认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后来又进一步把情感性信任具体为:基于既有关系所蕴含的“虚情或“应有之情的信任,基于性格相投的信任,基于情感相融的信任,以及基于一体感

10、的信任。我国学者王昭光、刘欣在其学术论文信任的根底:一种理性的解释中,以信任作为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信任的四种类型,即亲人间的信任、朋友间的信任、熟人间的信任以及社会的信任,并分析了他们的不同强度以及分布情况。人际信任具有脆弱性。也就是说,建立信任不容易,但是破坏信任却比较的容易,这主要与个体的认知判断状况有关。在人们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当人们综合破坏信任和稳固信任的信息时,往往对负面信息有深刻的印象,而正面的信息所占比例较小。对人的不信任的态度有:对他人缺乏信心:认为他人不是真正的关心别人的利益,他人具有敌意。疑心那么是不信任态度的核心认知成分,是一种总以对抗性、负面的假设方式评估他人

11、行为动机的心理状态。 1.3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研究 1、认识发生论 erikson、吉登斯等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研究信任产生的过程,他们认为人的信任来源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主要是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的关系。婴儿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看护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婴儿心理开展过程,如果婴儿受到看护人的定期良好的照顾,就会逐渐在婴儿心中形成一种对于秩序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信任,如果婴儿得不到看护人的精心照料,那么他(她不可能获得平安需求的满足,可能经常会处于恐惧与不安中,长大之后可能比较孤僻,不会太信任人。婴儿时期形成的信任是一种根本信任,这种根本信任是他(她)以后所有形式信任的根底。 2、文

12、化决定论 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际信任是从一个行为标准、老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出的一种期待,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那么和群体成员的素质,信任不能单纯的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而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产生。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基于文化道德标准,是文化道德标准的产物,任何社会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码,信任作为某一社会文化密码的一局部,具有遗传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道德标准环境下,其信任模式与程度是不同的。 3、道德根底论 该理论认为信任可以划分为两类。对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即在以往的交往根底上的习惯性、仪式化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的人会给

13、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更多的信任,即使偶尔吃过别人背信弃义的亏也.在所不惜,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任感9。 1.4人际信任与相关变量研究 人际信任在国内虽说起步很晚,但是己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各研究学者分别对人际信任与相关变量进行了分析。目前研究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人际信任的前因变量角度和后果变量角度,前因变量包括心理控制源、养育方式、人格特征、依恋、信仰状况;后果变量包括进行主要有:自尊、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孤独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亲社会行为等。刘金平、郭志峰分别对河南和XX省地区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进行相关研究2023,11,结果说明,大学生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极其显著的负

14、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伍业光等认为积极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而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使子女人际信任降低,更多地产生自私自利,爱占廉价,互帮互助良好品质下降12;苏巧荣认为子女的人际信任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型养育方式呈负相关13。戚少枫调查了西安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情况,发现情绪稳定性、精神质等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14;伍明辉等对广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显示,外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低,内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高;而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人格特

15、征的稳定开展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水平15。张咏梅对青少年依恋与人际信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关系显著,同伴、母亲和父亲的依恋质量均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其中同伴依恋具有更好的预测力16。李雪峰认为社会信仰越高,人际信任越高,而金钱崇拜越强烈,人际信任越低17。李靖等对北京大学生调查,发现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自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18。龚艺华对河南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19;陈有国等认为社会取向自我人际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20。吕锋等认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21,而杨静等发现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2。韦耀阳认为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正相关,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原因23;马蔚蔚认为个体可以预知他的同伴的行为,可以依赖、信赖他的同伴时,他就不容易感到孤独。田可新等认为人际信任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戚少枫认为高职学生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相关,胡荣等认为老年人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24。黄勤锦对服刑人员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自我效能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差异不显著25;王丽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6。 1.5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 影响信任行为的有个人因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