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永春吾峰中心小学 王丽婷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传统的品德教学模式,已经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关系变成了老师在唱“独角戏。 像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品德课缺少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反思过程,他们的认识结果常被老师的“高口号、“高标准所代替。我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进学生将思想品德标准逐步内化的过程。如何使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行之有效,让学生乐于接受,发乎心而从之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 注重新课导入的有效性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思品课的新
2、课导入如果能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之中,学生精神抖擞,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这就是有效的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方法多样,比方讲故事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入学,有的害怕,有的兴奋,有的羞涩,为了让儿童感到上学的愉快,感受作为小学生的快乐,为了消除这些可爱的天使的紧张感,孤独感和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安,开学的第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老师把自己的姓藏在里边。听完后,看谁最聪明能听出来。小朋友一听有故事,个个来了精神。有一只老虎到森林中玩,在过独木桥时遇到了一只小猴子,小猴子丝毫没有让过的意思。这时老虎生气地指着自己头上的
3、王字说,难道你不知道我是一山之王吗?我边讲手边指着自己的头部,话音刚落,学生一下子就喊出了老师姓王。一节课在这样一种宽松、温暖的气氛中活泼起来。熟悉他人的新课导入也就水到渠成。猜谜语为了让学生认识他们手中的新书,我先用猜谜语引出新书的话题:“一个朋友真稀奇,扁扁的身体长方衣,里面装着新知识,每天教我学本领。孩子们一下子就认识到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书。然后我用欣喜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他们手中的几种新书,并提出了本节课的主题与要求说说你的新朋友。孩子们拿着手中的新书看看、翻翻、摸摸、闻闻,都愿意介绍自己的新朋友。这样的导入方式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一年级上册祖国的生日主题目标是领略祖
4、国风景名胜的优美壮观,初步了解祖国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景观。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见识少,社会经验缺乏,没有什么获取资料的渠道。如何才能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壮阔与雄美?我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屏幕上那一段段动人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当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每看一处,他们都发自内心地赞美祖国的伟大。通过观看录像揭示主题,学生兴趣盎然,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根底。新课导入的方法各式各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学生聚焦到我们所谈的课题上,让新课导入发挥其有效性。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实在性。叶圣陶有这么一句话:“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
5、运用。透过这句话,我能感受到叶老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知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利用课本。因此 ,我们思品课的课堂不仅要包括课本内容 ,还要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气息,让教学内容实实在在。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比方集体的事情主动做这一节中,图文描述班级学生在一起互相配合清扫教室,愉快为集体效劳。我们都知道做值日是儿童上小学后首先接触到的集体效劳性劳动。因此,我在下班后特别注意学生的值日。我就发现班级里常穿梭着个拿扫把的“小个头。我就以“他为例进行教学,由他介绍
6、自己如何清扫教室,和同学如何合作一起做值日,还遇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解决。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事例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典范力。教学内容贴近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只有学生不断地将德育内容进行实践,才能使其具体化。通过思考-消化-吸收,最后个性化,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形成。就如我在上完祖国的生日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收集自己家乡秀丽风光的资料、图片,向老人了解家乡的变化,并以此作为下节展示课的内容。这个任务大大降低了学生收集的难度,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收集渠道。如实地考查,访问,用 拍下来,这无疑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接近社会的时机。我布置此任
7、务目的有二:一方面让学生对家乡进一步了解,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走近社会;一方面,在收集资料中,使得书本知识得到应用、延伸,学生无意识中习得了大量的知识,并知道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又让他们面对社会。三、注重活动形式的可行性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根底展开的教育,为此我们应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各种活动,比方讨论交流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感受体验活动等,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所以选择活动形式时要做到活动的可行性。让教育走出课堂英国学者麦克菲乐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
8、而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我们的品德教育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秋天到了,学校周围的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季节!这不正给学生提供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平台吗?我把学生活动的场地从教室搬到了田野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秋天。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在落叶中探密,在田野中寻找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秋天毫无保存地呈现在孩子眼前。我相信在与秋天亲密的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远远比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秋天来得生动。这种跨越原来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更善于去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激起对大自然的热
9、爱。让合作走入课堂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合作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欢庆国庆这一主题时,我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准备的资料,自由组合小组,小组内自由分工,于是班上就出现了绘画组、朗读组、表演组等。小组分好后,我让各小组通过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庆祝国庆。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中,引导他们学会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我那么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支持者、合作者。让课堂在生活中延继。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开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取之于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品德和行为准那么指导生活。因此,品德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一节课中,一次活动中,而是应随着时空的变化,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变化,不断地延续深化。如上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这个课题后,我并没让活动到此结束。我布置了一个延伸任务:用上所学到的劳动技能,在家中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父母对你所做的家务劳动多做评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也让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更丰富,体验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