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9.41KB ,
资源ID:1124310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124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对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对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考.docx

1、对加快农村教育开展的新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农村教育实现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义务教育实现免费入学;农村教育开始摆脱投入短缺和经济贫困状态,从满足根本要求到向追求优质教育的转变;教育观念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些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农村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开展到新的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当前农村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农村学生数量锐减与城市学校超额班级并存 城镇学校的“超级大班和农村学校的“复式班并存是当

2、前教育开展又一新问题。当前由于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原因,学生向城市学校集中,导致城市学校出现了“大班额现象,很多地方每个班的人数都在80名以上,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过去增加一倍。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人数锐减,人数只有一两人的班级普遍存在。这说明城乡之间教育的差异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教学的硬件条件,也包括教师素质、教学理念等。但要补齐这些差异又面临着没有生源的为难。 (二)农村教学条件改善与学生数量锐减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的根底条件大为改善,农村中大多数学校建筑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但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

3、口向城市流动,加之方案生育成果不断显现,农村学龄儿童锐减。因此,全国都在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撤并村小,建设寄宿制学校,让许多年龄很小的学生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就读,然而这又引起了新的问题,一是给学生增加了读书的本钱;二是交通事故隐患大,全国接连出现恶性的校车平安事件;三是孩子太小,脱离父母的关爱,不但影响学生身心的发育,而且也违背儿童成长的规律;四是给学校和老师增加新的工作压力。 (三)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教学质量难以评估 在农村,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广,但是对于新阶段的教育开展的新考验是如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怎样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找出平衡点。这一直是一个难题,直接导致以下现象:一是农村教育特

4、别是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师德,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仅靠道德自律教学质量是没有保障的。现实中农村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平时管理也比较松散,与城市小学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已经输在起点上。二是每年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的农村孩子的数量与城市孩子的数量相比不断下降,说明农村教育还是让人忧虑。因此,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可能比教育投入体制转变更加困难。 (四)教师学历水平提高与一些学科老师的短缺 近几年来,由于大批大学生进入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局部学科短缺,如体、音、美、英、计算机等学

5、科到村一级学校大局部没有开课;二是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精力缺乏,年轻教师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在农村学校配全体、音、美、英、计算机等学科教师,而面临学生数量锐减的现实,证明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新进入教师队伍的老师虽然学历高,但专业性强,只能承担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现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需要数学、语文、体、音、美、英、计算机等学科都能承担的全科老师,但现在中师取消后,已经没有专门的学校为农村教师培养了全面的教师了,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全面开展。 (五)开展劳务经济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凸现 现阶段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外出务工是大量青壮年农民的

6、选择,甚至是妇女也外出,在农村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村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局部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在家学习无人管理,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二是生活无人照顾,局部留守儿童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三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局部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四是心理发育不健康,由于亲情缺失,局部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表示,家长和孩子长期别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主

7、要原因。全国妇联另一项对进城务工妇女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妇女中,有60的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家人带养,87.3的每年只见孩子1次到2次,1年至2年才能见到孩子1次的占12.7。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当前农村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二、新阶段加快农村教育开展的新建议 (一)加大城市学校建设力度,成认差异,适当择校 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社会开展的规律,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大政方针。城市出现的大班现象,从另一方面说明城市建设开展的滞后。因此必须要加快城市教育开展力度,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跳出农村来解决“三农问题。同样解决农村教育

8、也需要跳出农村来解决,因此应该容许“择校。“择校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富裕后对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追求。因此,允许学生择校,才能区别学校的办学水平,才能对薄弱学校有促进作用。 (二)学校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要适当保存农村教学点 要确认识农村教学点的作用,慎重对待教学点的撤留问题。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在偏远农村地区,村小和教学点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偏远农村学生大多家庭贫困,他们最先关心的是经济负担,就近入学能节省相当数量的交通费和食宿费,因此要保证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布局调整而辍学。 (三)探索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学校评价机制,这

9、对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一是要对各级学校的德智体美艺术课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学生全面开展;二是要建立一种适当的方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测。 (四)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振兴农村教育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包括:一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在待遇上建立面向农村教师的优惠制度,可参照国家对农林、卫生等行业的优惠政策,设立农村、遥远和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和特殊政策,以吸引和稳定教师在该地区任教。二是要对现有农村教师队伍适当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对知识老化、不适宜从教的教师可以

10、采取提前退休,或将其转为幼儿老师和生活老师。三是要吸引高素质大学生参加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四要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交流重点是由城市向农村、由强校向弱校、由超编校向缺编校定期流动。可在教师编制上探索建立一定数量的流动编制,以保障教师流动任教。 (五)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情感缺失,需要教师及周边的人给予适当的补偿。学校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家的温暖和情感的满足。教师不但要在学习上对留守儿童多关注、关心,而且在生活上应给予他们更多帮助与关心,使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父母般关爱,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简介: 张永安,男,甘肃定西人,XX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学区教师。 第6页 共6页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