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革命的兴起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一度以领导工人运动为自己的主要使命。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建立了分部。劳动组合书记部还创办刊物,开办补习学校,派党员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在它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万以上。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前后持续时间约4个月,迫使港英当局屈服。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有组织的较量,
2、罢工的胜利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勇气,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1922年9月,安源路矿17000余人,在刘少奇、李立三的直接领导下,为保障自身权利,改良生活待遇举行大罢工,迫使路矿当局承认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最终取得了胜利。尤其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 京汉铁路纵贯河北、河南和湖北三省,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交通命脉,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意义。京汉铁路的运营收入是军阀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 1923年2月1日,党领导下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决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和各铁路工会代表、汉冶萍总工会代表、武汉30多个工会的代表,以及北京和武汉等地的学生代表近
3、300人齐聚郑州。中共中央对这次大会非常重视,派出了张国焘、陈潭秋、罗章龙、包惠僧、林育南等人出席大会。 2月1日上午,军阀吴佩孚派出大批荷枪实弹的军警在郑州全城戒严,下令禁止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但是,参加会议的工人代表不顾生死,冲破军警的重重包围,高呼“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劳动阶级胜利万岁”等口号,在郑州普乐园剧场举行大会,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当天,全副武装的军警严密地包围了会场,强行解散会议,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会所,并驱赶代表。当晚,京汉铁路总工会执委会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将总工会临时总办公处转移到汉口江岸,并决定全路自2月4日起举行总罢工。 2月4日,全路两万多工人举行
4、大罢工, 1200公里铁路顿时瘫痪。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次罢工的主要负责人是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恐慌。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调动两万多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在汉口,2月7日当夜,天降大雪,反动军警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江汉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让他下令复工,遭到断然拒绝。林祥谦英勇就义。在武昌,共产党员、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施洋被杀害。大罢工中,工人52人牺牲,300余人受伤。为了避免工人更大的损失,罢工被迫中止,工人运动由此转入低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
5、行的,它显示了党的组织发动能力,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但是,它也清楚地告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仅靠无产阶级,不进行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的。二中共三大,首倡国共合作在党成立前,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南方有一定的影响和势力,并进行着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对于这样一个政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党的“一大”通过的决议认为,中国共产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一大”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广西、广东考察了国民党及当地的革命运动。马林认为,国民党是一个多阶级联盟的革命政党,在南方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应与其联合,共同进行斗争。马林并为此向国共
6、两党提出了联合的建议。孙中山方面表示,愿意联合共产党,但由于国民党是一个大党,共产党员必须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而共产党内的大多数同志则表示,同意支持孙中山,但反对加入国民党。党的“二大”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决定与全国的革新党派实行党外联合。中共的“党外联合”主张,没能得到孙中山的同意。为了推动国共合作,共产党于年月底,又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方式问题。会议虽然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大多数同志对这种作法仍存疑虑,因此国共合作问题实际上没有解决。年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
7、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进一步作了肯定。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妥善解决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共产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年月日至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 瞿秋白、 张太雷、张国焘等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人),代表全国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主持了大会,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
8、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改造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在讨论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国焘、蔡和森等人反对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尤其反对工人加入国民党,认为那样将混乱无产阶级的思想。马林、陈独秀等人认为全体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大会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主张。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年月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
9、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王荷波、谭平山、罗章龙、朱少连、项英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邓中夏、邓培、徐梅坤、张连光为候补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局,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人组成,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三国民党一大孙中山一生从事革命
10、斗争,中间失败无数,他曾经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对此,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除了向孙中山提供必要的军火和资金援助之外,苏联代表鲍罗廷,也向孙中山提出了改组国民党的建议。1923年10月6日,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他向苏联政府汇报:他(孙中山)的军队没有政治工作,没有灌输革命精神。他没有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注意发动群众支持国民革命。感到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由国民党来领导,“但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国民党又不能担起这个运动的领导工作。为了起到这个作用,它必须进行改组。现在它既没有纲领,也没有章程,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他们对改组(国民党)还没有认识,还没有达到理解有组织的国民党的重
11、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来到上海。他在与中国共产党人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特别是与当时苏俄的全权代表越飞会晤后,已萌发要改组国民党的想法,也采取过一些初步措施。但从1923年3月他把陈炯明从广州赶走,回来建立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后,却对改组国民党一事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只是在10月6日鲍罗廷到达后才改变。10月11日、17日,孙中山致电设在上海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本部,决定把本部移到广州,亲自抓改组工作。并于19日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委任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和共产党员李大钊为改组委员。25日,孙中山又正式聘任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并指定胡汉民、林森、廖仲恺、邓
12、泽如、杨庶堪、陈树人、孙科、吴铁城、谭平山9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汪精卫、李大钊、谢英伯、古应芬、许崇清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 国民党改组前,党员管理混乱。只能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然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改组。改组不是任命几个中央执行委员就能完成的,要先从基层抓起,这一任务特别艰巨。这时的中共党员及青年团员大都年轻有为,革命积极性很高,在国民党改组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各地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国民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总算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匆匆完成。关于改组后的国民党党纲,当时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其中1923年12月中旬,鲍罗廷回到上海后,他在原来起草的党纲基础上,将其扩充为一个包括三部分
13、内容的新党纲。第一部分阐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失败以后直到目前的中国局势,并评述批判了国内各个派别的方案,说明当前国民革命的必要性。这实际是他依据孙中山的多次讲话及国民党改组宣言的主旨改写而成,总结了辛亥革命以后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是具体解释三民主义,对原来党纲中关于三民主义部分作了全新的解释,是宣言的主体,这里没有单独再提五权宪法,而把五权宪法归在民权主义之中。第三部分后来改定为“国民党之政纲”,这是三民主义在当时实践中要进行的具体的对外对内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明确、统一,而且要制订最低纲领或行动纲领,以便可与赞成这一纲领的国内任何派别和团体采取行动。这个分为三部分内容的党纲以
14、后就成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国民党一大原定1月15日召开,但由于宣言草稿还没有修改完成,因此汪、廖、胡、鲍、瞿五人于1月14日花了15个小时连续作战,除了还有四点不同意见外(是否允许少数民族建立联邦,是否要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权,民权主义是来源于西方还是孙中山的学说,要不要提中国工人以勤劳著称),基本达成一致,国民党一大也被迫推迟到1月20日开幕。1924年1月15日,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一大宣言稿。1月19日,召开一大预备会议。1月20日,国民党一大终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礼堂隆重开幕。会议中间突遇列宁逝世,孙中山于25日宣布休会三天志哀。大会于
15、1月30日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鲍罗廷未参加会议。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担任大会主席。代表总额196人,当天到会165人,孙中山致大会开幕词,他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说明通过的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内推翻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大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而国共合作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党内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民主、
16、民权、民生,以宣言发表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强了各革命力量的联合,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要赘叙一笔的是这个一大宣言中并未明确提出“联俄”,也未提“联共”而是“容共”(即否定了会上有人提出参加国民党的党员不得参加其他党,实指共产党一事),“扶助农工”的条款在一大宣言中已有了。至于把新三民主义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那是后来共产党人综合当时国民党一大宣言及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的多次讲话而提出来的,称之为“三大政策”。四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一个成果,黄埔军校是不能不提的。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