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6 ,大小:297KB ,
资源ID:117520      下载积分:13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175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悲伤辅导资料.ppt)为本站会员(la****1)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悲伤辅导资料.ppt

1、儿童悲伤辅导 南华大学 生死学系 何长珠教授 目次 一.儿童期的定义 二.悲伤的内涵与型式 1.何谓失落 2.悲伤的定义 3.悲伤的反应 目次 三.儿童的悲伤 1.儿童的死亡概念 2.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 3.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 4.儿童失落类型 5.儿童悲伤反应 6.儿童悲伤与哀悼的能力 7.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 8.影响儿童悲伤结果的变项 9.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 10.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早期、中期、晚期)目次 四.儿童悲伤辅导策略 1.儿童悲伤辅导策略 2.儿童悲伤辅导技巧 儿童期的定义 儿童期的定义 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Weiner,1989)自中世纪起

2、即用儿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类父母的后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类,更原始的意思是母亲子宫内的果实。2.儿童期通常只小于青春期的个体。3.儿童期的定义:从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开始时的生命周期。4.根据Erikson的人格发展儿童的分期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悲伤的内涵与型式 何谓失落?1.一个人原来已有的东西被剥夺了(如:失去朋友)。2.无法保住或获得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如:被抢劫而造成的损失)。3.在物质方面或过程中有所减损(如:丧失某种能力)。4.受到破坏或毁损(如:因战争而造成的失落)。5.非常个人化的认定。6.生命中从过去到现在无法表达出意义的失

3、落。悲伤的定义 悲伤是个人在独特地经历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落后,所产生的自然情绪及感觉的正常过程。1.悲伤是正常的 2.悲伤是自然的 3.悲伤是一种过程 4.悲伤是表达情绪的时期 5.每一次的悲伤都是独特的经历 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伤 悲伤的反应 (一)单纯的悲伤反应(Worden,1991;李开敏译,2004)感觉:悲哀、愤怒、愧疚感与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 助感、惊吓、渴念、解脱感、放松及麻木。生理感官与知觉:胃部空虚、胸部紧迫、喉咙发紧、对声音敏 感、一种人格解组的感觉(我走在街上,可是没有一件 事看起来是真实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呼吸急促,有 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力及口干。

4、认知:有困惑、沈迷于对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 觉。行为:有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梦到失去的亲人、避免提起失去的亲人、寻求与呼唤、叹气、坐立不安,过动、哭泣、旧地重游及随身携带遗 物、珍藏遗物。悲伤的反应 (二)复杂性悲伤反应 Longaker列出复杂性悲伤的征兆(陈琴富译,1999)1.延长忧郁和沮丧的时间。2.暗示有关自杀的倾向或新增的恐惧感。3.轻忽健康。4.对亲人已死的事实过渡退缩或持续抗拒等。儿童的悲伤 儿童的死亡概念 SPeece与Brent(1996)研究中归纳出死亡概念有五个要素:普遍性:指所有生物必死的事实。包含三个面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无

5、可避免的事实)及不可预测(任何特定个体死亡的时间是无法预先得知的)。不可逆:一旦身体死亡及无法复活。包括过程不可逆(从活到死之状态过程不可逆转的事实)和状态不可逆(死亡进行的状态一旦完成时,便是一个永久不变的事实)。儿童的死亡概念 无机能: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活着的生理身体的生活能力都终止,特指生理身体方面的死亡。原因性:导致个体死亡可能的内外在原因抽象与真实了解。非肉体延续性:生理身体死亡后,个人延续存在的某种形式,被许多人称为对来生的信念。其他要素:死亡有灵论、安丧、腐化、对死亡的态度、童话中的死亡主题。儿童的死亡概念 Kane以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认知内涵概念归纳九项:1.真实感(R

6、ealization)2.分离感(Separation)3.不可移动(Immobility)4.原因性(Causality)5.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6.无机能性(Dysfuncionality)7.普遍性(Universality)8.无感觉(Insensitivity)9.外貌(Apperance)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 普遍性:每个人迟早都会死吗?、有一天你会死吗?、儿童会死吗?、人匙么时候会死?、我能做什么让我不会死吗?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过来吗?、你死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死后能复生吗?、如果我给已死亡的人一些药物,他能再活过来吗?、我朋友的父母会停留在死亡状态多

7、久?调查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 无机能:死人还听的见吗?、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有任何事是人死后可以做的吗?、人们死后会有什么不同?原因性:人为什么会死亡?、你会如何死?、人会因为使坏而死掉吗?非肉体延续性:死后会发生什么事?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 1.Nagy(1984)3到5岁 认为死亡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人死了还可复生,就如旅行一样还会再回来,死亡是暂时的,认为死的东西也具有生命。5到9岁 是一个拟人化的阶段,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死亡先生(death-man)。死亡是终止的,但不是普遍的,如聪明、幸运的人,是不会被死亡先生带走的。9岁以上 知到死亡是真实、普遍的,是不可避免的,儿童的死

8、亡认知已经可以达到成人般的理解能力。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 2.Salter 4到7岁 会有经常变化的想法;认为死亡现象是暂时的,是可无数次来来回回的。7到8岁 会有外在性(externality)的想法;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但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对死亡有拟人化的想法。10到11岁 会有内在性(internality)的想法;儿童对死亡已有类似成人的想法,认为死亡是永久且不可避免的。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 3.曾焕棠(2005)婴幼儿期 死亡可能被视为分离或剥夺。学龄前 儿童期 死亡是可逆的;以泛灵论、奇幻的和人为的观点来思考死亡;死亡焦虑虽然是短暂的,但会一再循环;害怕被抛弃和

9、对死者有罪恶感;关心死后是否会饿,是否温暖。学龄 儿童期 死亡是终止与不可逆的;对死亡的思考是特定的,具体的;死亡恐惧增加;认为死者还可以看、听及接收讯息。儿童失落类型 1.个人意义关系的失去:个人必须在一个彼此有投入的关系中,才会经验到失落。对象可能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亲近的朋友或宠物、或孩子生活中其他重要的对象。2.依附对象的失去:一种特别紧密且全面的个人关系。依附对象只一个养育儿童,照顾他们身体和情绪上的需要,提供他们生活必要的保护和安全,而且是为儿童所认同的人(Bowlby.1982)。如父母、祖父母。儿童失落类型 3.次级失落:只生活中某一部份的失落造成另一种失落,它的存在是依

10、附在主要失落。例如搬新家、转到一个新的学校、生活作息的改变等等。儿童的悲伤反应 婴幼儿时期:1.表现出高度的焦虑,可从激动及烦躁的行为上看出,如大哭大闹、吸吮拇指、咬人或丢东西等。2.心智上对创伤所留下的记忆不会很强烈,但可能保留身体的记忆。儿童的悲伤反应 学龄前儿童期:1.最常出现焦虑,分离焦虑通常最显著,深怕与照顾者分离,包括黏住大人、不愿单独睡觉、希望人家抱、以及当主要照顾者或父母不在时,会过份哭闹。2.大发脾气或攻击行为。3.行为和身体功能上的退化,例如:间歇性大小便失禁、拒穿衣服、拒吃饭、拒洗澡。4.变得不爱说话、退缩、沈默。5.睡眠受到干扰,如常做恶梦。6.将固定生活的改变视为威胁

11、。7.有愤怒和抗拒感。儿童的悲伤反应 学龄儿童期:1.否认死亡的发生,不是否认人死亡的事实,而是在情绪上否认死亡,维持情绪的控制和持续如往常般的生活,希望别人视他们为成人,反映出对无助和脆弱的恐惧、希望在同侪眼中表现正常。2.承担主要照顾者的角色,将注意力集中在照顾他人,而抑制了个人的情绪。3.过度的罪恶感。4.恐慌和虑病行为。5.难以集中注意力。6.行为发生极端的改变。7.不信任成人。儿童悲伤与哀悼的能力 Bowlby(1980)指出影响儿童有效适应死亡的因素。认为儿童无法适切表达悲伤,常是因为没有给予死亡相关的正确知识。四个有助于儿童哀悼的要素:1.死亡发生之前:与父母的关系 2.死亡发生

12、时:立即得到正确讯息 3.死亡发生之后:参予相关丧葬仪式 4.死亡发生一段时间后,可得到其中一位 位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安慰 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 1.在时间上,儿童的悲伤反应会比成人长久。(渐进式)2.儿童需要得到类似父母般成人的照顾,以度过失落和失落所引发的痛苦。3.在失落的调适上,有不同于成人的方式。例如:比较常使用分散注意力,利用熟悉的活动和日常例行的饰物来找到慰藉,否认和运用幻想调适突如其来的失落。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 4.认同往生父母的发展任务,将强烈影响儿童的悲伤反应。认同死去父母的需求,使紧抓住父母的特质不放。5.儿童的自我认同常受其失落经验影响,因儿童的自我发展尚未稳定,且是持续进行

13、 中。6.悲伤和哀掉的过程,常与儿童发展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所以很难判断悲伤何时以停止,正常发展已重新开始。7.未满十一岁的儿童因认知上的限制,较无法了解死亡的自然现象和死亡隐含的意义。影响儿童悲伤结果的变项 有关的变项 死亡 逝者 活着的父或母 家庭 活着的孩子 无法参与 死亡的型态 活着的父母反应 缺乏对葬礼的准备 逝者的性别 死亡前与死者的关系 功能失常或脆弱的层度 亲子间观念的不一致 提供给儿童的准则不一致 家庭的大小 凝聚力 反应方式 社经地位 有无能力提供支持 年龄 性别 出生顺序 对死亡的了解 早年的心理困境 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 成人的悲伤任务(Wor

14、den,1991)儿童的悲伤任务(Baker、Sedney和Gross 1992,1996)从发展背景中看儿童生命阶段影响悲伤的情形(CookOltjenbruns,1998)接受失落的事实 了解某人已死 成熟的理解有系于了解死亡是永 恒的认知能力 经历失落的伤痛 和 情绪的状态 面对失落的心理伤痛 处理阶段性所感受的伤痛 儿童因应机制的不成熟影响一些 悲伤反应 当发展任务转变和认知能力的成熟,个体通常会再经历早期的失落的悲伤 调整适应逝者 不存在的环境 发展新的人际关系 发展失去逝者的新的自 我认同 儿童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对特别 生命阶段所遇到的失落做有意义 的解释 儿童时期所受重大失落的悲

15、伤 通常会再度经历。举例来说,在 青春期年青人努力通过重新定义 个人自我认同的任务 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 成人的悲伤任务(Worden,1991)儿童的悲伤任务(Baker、Sedney和Gross 1992,1996)从发展背景中看儿童生命阶段影响悲伤的情形(CookOltjenbruns,1998)情感上重新定位逝者 在心目中的位置:继续生活的步调 重新评价与逝者的关系 随着时间流逝,儿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逝者做连结(附注:这样的重新定位,允许与逝者做一个连结)与过世的人在心理面 仍维持一种关系 回到适龄的发展任务 假使儿童无法完成在这个时间的特别任务,将会阻碍在

16、不同发展领域未来成功的可能 对于儿童而言,悲伤介入的目标:是必须建立一个允许儿童继续达成他们特定生命阶段重要任务的合适环境及支持性环境。(WolfeSenta,1995)。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早期 1.了解:儿童需要知道死亡的生理层面帮助他们了解失落,不只是概括性地了解死亡,而需要是以他们可以了解的语言,知道这个特殊死亡的细节。2.自我保护:悲伤是一种情绪冒险,只有在安全和被保护的情境中,才可能冒险,因此,自我保护要保护着儿童的身体、精神、情绪和家庭。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中期 1.情绪接受:儿童从理智上的了解死亡,进展到深一层情绪层面,体认失落的意义,全盘接受失去的这个人以无法复返,也不能被取代。2.关系的重新评估:儿童将回顾记忆中正向和负向的回忆,所有与死者相关尚未解决的情绪,此时都可能浮现出来,必会激起矛盾。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中期 3.承担痛苦:不是逃避,不是否认,而是去感受它,承担痛苦。儿童在处理这个任务时,通常是缓慢尝试且断断续续的,不成熟的自我防卫,使他们无法调适自己去忍受情绪上的痛苦,也使得他们哀悼的过程显得比成人久。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晚期 1.形成新的个人认同:结合失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